張節成認真雕琢陶瓷作品
從對陶瓷雕塑一無所知,到將其作為一生熱愛的事業、成為新生代陶瓷領軍人物,“泉州工匠”、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張節成用了20年時間。
“1999年拜師學藝,當時就愛上了陶瓷雕塑,雕刻時特別投入,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除了上衛生間,都不離開座位,朋友們叫我出門走走,都被我拒絕了。也就是從那時起,落下了頸椎病。”張節成笑著說,因為頸椎病,他曾經離開陶瓷行業從事其他工作,但是沒過多久,還是回到了最喜愛的陶瓷雕刻工作臺前。
錘煉傳統陶瓷雕刻技藝的同時,張節成在新材料、新工藝、作品設計方面不斷創新,“我希望將傳統雕刻技藝與現代審美、創新技術相結合,將陶瓷雕塑和日用瓷做好做精。”
在德化的工作室里,展示著張節成的滿意之作:陶瓷雕塑作品《云水禪心》曾經入選國家博物館展覽;陶瓷雕塑作品《寧靜致遠》獲得第八屆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大地獎”二等獎;一只可凌空旋轉的羊脂玉瓷壺獲得第十屆國際發明展覽會暨第三屆世界發明創新論壇“發明創業項目獎”金獎……其中,《云水禪心》以菩提葉為背景,鏤空達摩側影,中間有一個小僧緩緩而來。“這個作品創作了一年多,請前輩指導、提意見,不斷修改、調整,最后的成品有別于傳統的佛教題材作品,更注重創作意圖的表達。”張節成認為,創作陶瓷雕刻作品最忌急功近利,要靜下心來,用最好的方式把創作意圖、藝術追求表達出來。因此,近幾年他平均每年只創作5件作品,現在正在創作的“開懷大笑樂翻天彌勒佛”作品已經歷時近一年,仍在完善中。
材料、工藝創新方面,張節成攻克了不少技術難題,提升了陶瓷茶具的生產質量和效率,獲得亮眼的成績——他成功燒制無釉羊脂玉陶瓷,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同行的青睞;克服1360攝氏度高溫煅燒容易產生釉面變化的缺陷,燒制出一種滿釉陶瓷;進行多次配比燒制試驗,最后燒制出含有黃金尾礦、火山石等材料的能量活瓷茶器、餐具等日用瓷。“我們正在研究不沾茶垢的茶具,希望通過配方的調整,讓大家有新的用瓷體驗。”張節成說。
來源: 責任編輯:劉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