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文創精英 > 內容

鄭煌章:良木訴盡泉南往事 刻刀傳承五代技藝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20-11-20

在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的泉州,從來不缺宮殿廟宇。無論是在熱鬧喧囂的馬路街頭,還是在清雅靜謐的小巷深處,總有一座座香火裊裊的廟宇,以一個城市歷史守護者的姿態,靜看世間滄桑變化。

走進廟宇之內,由木結構和木雕制作而成的佛像和佛塔,令人肅然起敬,不僅展現了閩南宗教文化的獨特韻味,更是將傳承了一千余年的泉州木雕工藝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

作品《輕舟已過萬重山》

創作中的鄭煌章

以木為載體 講述千年往事

“七千年前,河姆渡時期的游魚木雕,在滾滾的長江之中,乘風破浪、嬉戲玩耍。”作為中華文明中的燦爛瑰寶,木雕以木為載體,講述著漫漫歷史長河里的塵封往事。

“歷史上,泉州木雕最早源于兩晉南北朝。”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雕刻大師、鄭家木雕的第五代傳承人鄭煌章告訴記者。武則天登基后,便開始在全國各地大興土木、廣建寺廟。彼時的泉州,經濟繁榮、香火旺盛,寺廟的興建,為泉州當地木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宋元時期是泉州木雕發展的鼎盛時期。無數的泉州木雕精品,通過東方第一大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為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民帶去了驚喜。”鄭煌章說。

時至今日,泉州木雕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制作技藝,涌現出了一大批本土的木雕工匠大師,為僑鄉文化及宗教文化的交流與溝通發揮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泉州木雕工藝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作品《羋月》

五代傳承人 追尋木中藝術

當記者走進鄭煌章位于泉州臺商投資區的木雕工作室時,他正手持刻刀,聚精會神地雕刻著一尊木制佛雕。一筆一畫,細致入微,他始終全神貫注,仿佛此刻的他正在與木雕作品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與溝通。直到完成手里的工序之后,他方才放下工具,和記者聊起了他和木雕的不解之緣。

“我們鄭家祖輩以雕刻為職業,時至今日已有百年歷史、五代傳承。”鄭煌章告訴記者,早年,他的祖父及父親那輩人長期在泉州一帶從事宮、廟、祠堂及古民居的雕刻。而生長在木雕世家的他,從小便受到雕刻藝術的熏陶,特別酷愛木雕藝術。“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小時候,家里面沒有太多玩具,我常常喜歡看著父親制作木雕,然后就模仿著他的動作,拿著他的道具,隨意地一通亂砸。通常在刀具被砸壞了之后,我總是免不了一頓挨打。盡管如此,對于年幼的我來說,木雕藝術的確是一種十分新奇的事物,我十分好奇地想:是不是每一塊木頭中總是藏著寶物?同時也對它們產生了一份敬仰。”鄭煌章說。

19歲那年,鄭煌章從磨刀具開始,系統地跟隨父親鄭君標學習雕刻技藝。在父親的指點之下,鄭煌章的技藝日臻完善,他創辦了木雕廠,還從事過民間寺廟佛像雕刻。盡管在木雕技藝方面已小有成就,但鄭煌章并沒有滿足。

他積極地拜訪名師,渴望能創作出更好的木雕藝術佳品。在得到廈門工藝美術學院鄭成昆教授的指導之后,他的藝術素養有了質的提升。在對圓雕、平雕、根雕等有了較好的實踐基礎和深入研究之后,鄭煌章在保留中國民間傳統雕刻工藝精華的基礎上又在自己的木雕藝術品中融入現代雕塑藝術技法,題材涵蓋古今中外,形神兼備,主體感強,獨具魅力,自成風格,深受海內外收藏家的喜愛。

作品《拈花觀音》

作品《泉州古藝苑·絲竹樂隊》

作品《福滿人間》

落腳生活細微處 文化遺產世代相傳

如何能夠讓木頭主動開口說話?不僅僅是開口說話,還要能夠傳遞情感,能夠溫暖人心,能夠講出好的故事,這是每一個木雕藝術家窮盡一生都想要參透的問題。這不僅需要創作者具有精湛的木雕技藝和藝術表現能力,還需要創作者擁有對生命真摯的熱情、對日常生活的細微體察與關注,更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充沛的文化情懷。這不僅是鄭煌章木雕藝術創作的初心,更是他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

“我在進行木雕藝術作品創作的時候,除了注重形神兼備,也十分注重人文情懷。因為我希望我刻刀之下誕生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被賦予它自己的故事,每一件作品都應該是獨特的,且有意義的。”鄭煌章認為,藝術來自生活,木雕作品美麗的動態、精彩的造型,都需要通過對生活細致的觀察方能捕捉到。“我時常留意生活中的細節,某些美好的瞬間就像照相一般定格在腦海里。而這才是真正能夠觸發我藝術創作的靈感之源。”鄭煌章說。除此之外,一件好作品的誕生,還需要醞釀、孵化的過程,這就如同破繭化蝶的過程一般,歷經煎熬之后,方能蝶變出美麗的羽翼。

如今,在鄭煌章那雙布滿老繭的雙手上,誕生了無數木雕精品。他擅長運用平雕的形式,繁簡、留白的手法以及融入國畫的寫意技法,結合線雕的制作工藝,精彩呈現出光與影相結合的獨特藝術效果。在作品《福滿人間》的創作過程中,他以民間對福祿的向往為靈感,打造出笑容滿面的彌勒,再加上招財進寶、寓意福氣的蝙蝠,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一派幸福安定、祥和喜慶的景象;作品《經書觀音》,手法精妙地將觀音的眉目神態刻畫得生動形象,流暢地表現了觀音手持經書、腳踏蓮花的端莊儀容;以佛教為題材創作的《阿彌陀佛》,讓佛陀用雙手做接引狀,配合傳統的雕刻手法,使佛陀形象圓潤慈祥又不失莊嚴……

而最值得一提的則是作品《泉州古藝苑·絲竹樂隊》。“我在創作這件作品時,靈感源于被中國音樂界認定為‘漢唐古音’的泉州南音。作為泉州人,我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特別喜愛與敬仰的。為了創作這件作品,那段時間我特地跑了好幾趟去看南音尋找靈感。南音溯源于漢唐,發祥于咱們泉州地區,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漢族古樂,被稱為漢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與木雕一樣都是前人留下來給予我們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因此,我們這一代人更應該好好地去保護它們,發揚它們。”鄭煌章說。

木雕制作工序流程

第一步,選材。

木頭有軟硬之分,也有顏色的區分,每一件創意作品,與材料也是息息相關的。

第二步,畫稿。

通常要先畫創意稿,把腦子里的創意實施在實體上,用墨線勾畫放大到木材上。與教師因材施教一般,木雕創作也應因材構思,從木材的形體出發,再去賦予這塊木頭靈魂。

第三步,打粗坯。

粗坯是整個作品的基礎,它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隨后,還要鑿細坯。先從整體著眼,調整比例和各種布局,然后將具體形態逐步落實并成型,要為修光留有余地。

第四步,修光。

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面細致完美。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獷,力求把作品意圖準確地表現出來。

第五步,打磨。

根據作品需要,將木雕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搓磨。要求先用粗砂紙,后用細砂紙。要順著木的纖維方向打磨,直至達到理想效果。最后,再按作品需求打蠟或上色。

來源:泉州網 責任編輯:劉鑫鑫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高清 | 中文字幕无线观看中文字幕 | 日本乱码伦十八在线观看 | 一级日本高清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最新免费的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