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精彩活動 > 內容

專家學者古城“論道” 共慶世遺泉州周年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22-07-20

現場簽訂合作協議

7月19日,“世界遺產城市可持續保護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來自世界多國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共襄盛會。此次線下會議選址世界文化遺產點“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里面的陳列館進行,會議同時線上直播,眾多網友全程參與觀看。

世界遺產城市可持續保護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現場

今年是泉州申遺成功一周年,恰逢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確立四十周年,泉州作為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城保護方法,為中國名城保護制度的實施提供了寶貴經驗。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將為走向國際化的泉州名城的規劃設計及研究貢獻力量。

開元寺東西塔

研討會上,多國專家、學者圍繞主題《世界遺產城市可持續保護與發展》,以“氣候變化條件下濱海遺產城市的保護與應對策略”“濱海歷史景觀對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與價值”“亞洲城市化背景下濱海遺產城市保護與發展的國際合作”“文明互鑒視角下的泉州世界遺產城市:特色與典范”4個議題方向進行具體論述。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副主席、中國古跡遺址理事會副理事長姜波,中規院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鞠德東,馬來西亞檳城LAURENCE LOH建筑師事務所負責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獲得者Laurence Loh,泉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勁松等7位主題報告者針對會議核心問題進行闡述。

清凈寺廣場

此次研討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文化遺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亞洲遺產管理學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規劃歷史與理論學術委員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學術委員會、泉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航拍古城

泉州經驗

古城保護提升的“泉答卷”

“40年來,泉州名城保護工作從點狀保護,到片區保護,到如今的整體活態保護,探索出‘低沖擊、微干擾’的微改造的泉州模式。”研討會上,泉州古城辦主任、泉州市文旅局黨組書記李伯群作主旨報告時,如此總結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管理工作經驗。

微改造 留住原住居民

“泉州微改造的修復方式,突破了目前中國其他城市的街巷修復和改造方式,在了解居民生活和情感的前提下,建立了參與式和可持續再生的‘泉州模式’,激活古城,實現了居民和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廣義上的共生。”李伯群介紹。

過去的金魚巷沿街狹小雜亂,幾乎沒有可以停留的公共空間。項目利用見縫插針式的綠槽和垂直綠化,營造出多處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間,使其從原來的狹窄雜亂,沿街幾乎無綠化的小巷變得親切宜人,具有閩南市井風情。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承項目是泉州市在保存歷史文化街區原貌方面的積極探索,是古城保護的重中之重。項目方案設計反復征求各界意見,在獲得國家文物局批準后再組織實施,獲得了“2019-2020中國建筑學會建筑設計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專項”二等獎。

此外,根據古城地形地貌、古城“一線三片”的保護結構及古城道路水系,將古城保護提升分為八個片區。2020年8月,啟動新一輪的29條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程,更是探索出了一條高效的項目推進路子。居住在此的居民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29條街巷市政及地面鋪裝任務。在街巷的改造提升過程中,培養了超過280名的工匠傳承,使得傳統工藝得以更好延續。

融文化 激活古城業態

以泉州市文旅集團為主要平臺,充分利用國有資產盤活古城資源,西街游客服務中心、“東亞之窗”文化創意產業園、源和1916等業態項目建設,帶動周邊休閑業態集聚。復興老字號與老記憶,扶持傳統老牌店鋪,出臺優惠政策,如大上海理發廳、西街懷古堂等。引導老店按照對應“老店面”標識,經營同類型業態,如泉州書店、羅克照相館等。引導在地已經流失的老字號回歸,如泮宮鹵面、清真飯店等。

以修代租,針對金魚巷中業主無力修繕的閑置危房,采用“以修代租”的方式盤活改造。通過將修繕資金作為房租租金的方式,將業主空置的危房由“古城辦”代為修繕。在產權不變的前提下,“古城辦”通過與業主的溝通,對金魚巷植入合適的業態功能進行整體性把控,閑置破損的建筑也恢復往日的活力。

通過街巷活化,植入相關業態并配套進行主題活動,激活古城街巷業態。通過主題的植入,也能同時吸引年輕人回流古城,感受古城魅力。截至2021年年底古城經營咖啡產品的門店已達144家。

鑄IP 提升古城活力

舉辦泉州古城文脈賡續與國際傳播沙龍,為泉州古城傳經送寶,分享先進經驗和好思路、好點子。與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將就加強和改進“泉州古城”品牌推廣、IP打造、國際傳播工作開展合作。共同簽署《品牌傳播項目合作協議》,期待未來將古城的宣傳推廣進一步國際化。

在文廟、梨園廣場等重要公共空間定期舉辦梨園戲、木偶戲、南音等公益演出,居民參與度極高。將南音引入中小學課堂已達33年,培養了超23萬人,成為全國弘揚傳統文化的典范。以打造“世界的古城、活著的古城”為目標,通過活動、策展、節慶、話題、事件等多舉措,持續提升泉州古城品牌知名度。通過新媒體開展內容與事件營銷,與抖音合作開展“抖來泉州游”“探見泉州”“世遺泉州推薦官”等新媒體事件營銷,抖音話題播放量共超10億。舉辦了四屆古城徒步穿越活動,成了古城品牌和節日。

廣參與 共筑魅力古城

培植古城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古城保護實現了從“政府做”到“我要做”的巨大轉變。鼓勵其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管理,帶動建設社區組織,提升社區協作治理經驗,最終借助居民以及社會組織的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開展社區營造競賽活動,街道、社區、居民、熱心人士、年輕創業人員、規劃設計師等3000多人參與,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和競賽,5個社造試點團隊脫穎而出,他們提出的營造方案已進入實施階段。培育了一大批基層力量參與古城保護,調動了居民積極性。

今后,泉州將結合實施“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以對歷史、對城市、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保護提升古城,全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典范城市。

專家聲音

打造古城保護更新的泉州樣板

鞠德東(中規院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長)

研討會上,鞠德東以《泉州古城保護與更新研究及實踐》為題,闡述泉州古城的價值特色和主要問題,并以此為基礎,給予古城整體性保護與更新的建議策略。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閩南活態文化核心載體,海外華人華僑尋根故里,閩臺歷史淵源集中體現地。”鞠德東認為,泉州歷史文化價值突出,古城格局特色鮮明,“鯉魚城形態、雙十字軸、雙塔制高、水網縱橫、園林密布”的格局得到較好的保留,且古城承擔重要城市職能,是城市居住與就業的主要聚集區,具有較強活力。與此同時,泉州古城也面臨傳統商業外遷、文化彰顯不足、基礎設施老舊、管線架空亂建、交通秩序混亂、慢行體系不暢等問題。

在實地調研和反復論證后,鞠德東提出“泉州古城整體性保護與更新策略”。建議分階段逐步疏解與古城不符業態,優化用地結構,設置業態準入機制,引導、培育、提升古城業態,探索“以修代租”“收儲租賃”“公房利用”等多元活化利用模式,實現古城功能活力提升。

可通過“點狀激活”“線性串聯”“分區管控”提升古城文化魅力。“點狀激活”即利用傳統鋪境廟埕空間營造公共交往場所;“線性串聯”即綜合研判古城歷史文化價值,串聯閩南文化主題展示、閩臺文化主題展示、海絲文化主題展示、僑鄉文化主題展示等4條歷史文化主題展示線路,彰顯古城文化魅力;“分區管控”即梳理古城特色風貌片區,結合古城“雙修”,開展西街傳統閩南民居建筑風貌區、中山路閩南紅磚騎樓特色風貌區、城南聚寶街多元建筑融合風貌區、后城海絲遺存風貌區、華僑新村僑鄉別墅風貌區、金魚巷傳統濱水民居風貌區等重點片區景觀風貌整治與提升。

打造“海絲新區” 實現跨越式發展

孟建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回望過去,千年的歷史積淀造就了泉州環灣向海的城市格局,也為后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去年7月25日,泉州申遺成功,標志著泉州從此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孟建民說,展望未來,泉州在“向灣發展、開啟環灣時代”的背景下,提出了建設“海絲新區”的宏偉計劃,這是泉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機遇。圍繞“環灣”“向灣”做了一系列思考,“海絲新區”應充分彰顯出泉州山水城生命共同體的特色,與泉州千年古城相呼應,建設成面向未來、重塑輝煌的魅力中心。

他表示,此次研討會的舉辦,將有助于探討解決如何將現代生活與多元海絲文化交互、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城市等問題。

對泉州的山、海、城資源進行融合

董衛(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亞洲遺產管理學會秘書處秘書長)

董衛表示,泉州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特色鮮明、特點突出、優勢明顯。目前,中國城市類遺產城市包括麗江古城、平遙古城、澳門、廈門鼓浪嶼等,在這些城市中,泉州是唯一一個涵蓋所有城市區域的遺產地,這是跟其他城市完全不一樣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因此,泉州未來發展,不僅要著眼于城市區域,還要發展周邊的縣域,而不單單是古城本身。經過這樣的融合,使得泉州這座世遺城市在全世界范圍內有一個很好的顯示度與知名度。

泉州既有濱海資源,也有山區資源,可借申遺成功一周年的“東風”,對泉州的山、海、城資源進行融合,重新總體規劃,形成一個“自然加文化、物質文化遺產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新格局。

談及如何活化的問題,董衛說:“首先要有人。”他表示,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需要一批年輕的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進校園的活動很好,從小讓孩子參與非物質文化的傳播、傳承。”還要通過一系列文化普及活動,讓外地人懂得什么是“泉州講古”,什么是南音“活化石”。泉州語言與古代中原地區有很深厚的歷史淵源,在這個背景下,讓語言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緊密結合,讓泉州文化更加通俗易懂。

泉州經驗可推廣到更多濱海城市

Richard Engelhardt(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創始人)

Richard Engelhardt是泉州人的老朋友。早在1991年,他就曾跟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來到泉州開展為期六天的考察。研討會上,他以“濱海城市可持續管理”為主題作報告。

Richard認為,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對濱海城市影響很大,應該建立一個全面的、可持續的框架來維護亞洲沿海和沿河城市的歷史完整性,以應對地理、氣候變化、土地復墾和基礎設施重建的挑戰,“應該把保護歷史完整性的這一核心與保護環境生物圈、促進經濟增長等結合起來,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在他看來,過往三十年來,泉州對古城的保護發展,始終踐行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遺產保護倡導的理念。可以說,在如何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泉州交出了屬于自己的精彩答卷,“尤其是在濱海城市如何更好地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上,泉州是非常好的范例,泉州的實踐將為其他濱海城市的遺產保護提供借鑒”。他說,泉州的世界遺產保護經驗,可推廣到更多的亞洲沿海城市。

來源:東南早報 責任編輯:林歆剛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亚洲色偷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人成不卡视频在线 | 日本免费香蕉大道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国产日韩 | 日本乱辈伦视频 | 在线看不卡日韩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