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江馬甲蔡內村,有一條千年古道,蜿蜒穿過村莊,它就是泉榕古道。至今,古道上尚存有千年古橋、古代貞義坊,更與多位泉州文人賢士頗有淵源,是泉州海絲文化的見證。
泉榕古道的名稱源于“泉州”“福州”兩個地名。據悉,在洛陽橋建成前,泉州的通省陸路被稱為泉榕古道。當時,泉州各地集散的貨物,大多經此陸路運往福州。
至今,古道上尚存有千年古橋、古代貞義坊,更與多位泉州文人賢士頗有淵源,是泉州海絲文化的見證。
近日,記者一行前往古道進行探訪——
泉榕古道在蔡內村蜿蜒數里。村里做了整修和保護,便于行走。
古道:有500余歲的“母親樹”
一個初冬的早上,天氣晴暖。在蔡內村原村書記杜進發的帶領下,記者一行來到古道。古道在田間草叢里曲折延伸到遠方。信步古道,仿佛仍能看到趕考學子的背影,仍能看到商賈匆匆行走的腳步,仍能感受古道上的繁榮氣息。
據《清源山志》載:“朋山嶺隔,位于清源山之北,山勢自雙陽山逶迤而來。”而從雙陽山再向北行進,即可依次進入河市、馬甲,再左轉白虹山到仙游、永泰,然后可抵福州。清·道光《晉江縣志》有文稱:“其南尤陡絕,勢如隔限前后,故曰‘朋山嶺隔’。古洛陽未建橋時,避險者從此到白虹山,左入仙游以通省會。”當地文化人士表示,從而可以得出,古代由泉州通省城需要經過泉榕古道。
古道上的古榕樹,當地人稱之為“母親樹”,是當地的鄉愁記憶符號。
古道邊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老榕樹,杜進發介紹說,它已有500多年的樹齡了。它獨木成林,高達16米,有寬大的樹冠,壯碩的樹干,四個人才能勉強合抱起來。古榕樹樹蔭覆蓋達500多平方米,周圍散布著紅磚古厝人家。古樹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庇護著村民們。
更為神奇的是,古榕樹下,地上爬滿榕樹根。它們穿越橫亙,盤根錯節。有匍匐在地的,有拱起如橋的,有鉆入地里的,有交叉如十指相扣的……樹干,從上到下如斧頭劈裂成一個月牙形。古榕樹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當地村民,被村民們親切地譽為“母親樹”。
古道邊生態好,常見白鷺成群。
古道邊上風光秀麗,孩子們在奔跑玩耍。
杜進發告訴記者,古榕樹見證了古道的興衰,見證了當地村民外出奮斗史。原來,舊時,尤其是明末以來,雙陽、河市、馬甲、羅溪、虹山到莆田仙游地區,地處山區。受地理環境影響,自然生活條件艱苦,于是,很多村民就選擇外出謀生。這里的后梧自然村,據不完全統計,海外鄉親就有300多人。近代,當地不少村民“下南洋”謀生,而老榕樹就是他們的出發點、踐行處。要出行的村民們會相邀來到這里會合,先是到順濟宮、祖姑廟祭拜,為出行祈福。然后,再回到老榕樹下,帶上一把家鄉的黃土和樹葉,告別親人,沿著古道走向遠方,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因此,這段泉榕古道又被稱為“番客路”。
之前,古道還有一座承載了千年文明的鳳池橋,如今僅遺存一塊石刻。
“駝背橋”,當地人每天往來的要道。
古橋:有一個美麗傳說
沿著蔡內村古道前行,田園間,鳳池之溪蜿蜒流淌。在溪上,橫跨著一座完整的宋代石拱橋。石拱橋用青石砌就,橋長約5米。杜進發介紹說,石拱橋俗稱“駝背橋”,站在橋上,橋下溪流淙淙的聲音,仿佛是從歷史深處傳來的,帶著曾經的繁榮。難能可貴的是,雖歷經歲月風霜洗滌,橋身仍十分堅固。
關于此橋,還有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遠古時代,此地沒有橋,人們過溪十分不便,尤其是下雨漲水的時候,更是充滿兇險。鄉人們就想在溪上建一座石拱橋,方便鄉人。
就在石拱橋落成的當天,天氣炎熱,橋兩邊擠滿了觀看的人群,可誰也不敢第一個走過這座橋,他們都覺得自己不夠那“身份”,怕沖了此橋落成大典的“喜運”,都站在溪邊觀望著。
忽然,從馬甲仙公山那邊飄來一朵大大的白色蓮花祥云。大家正在納悶,突見蓮花祥云越來越低,并幻化出九個仙風靈氣的青少年。少年精神抖擻、紅光滿面。前頭的那個額頭正中有一長條眼睛,其他八位都為盲者,緊跟其后,邊走邊吟唱。但見他們從橋上一晃而過,又沿著古道飄然而去,沒過多久,就不見了蹤影。
大伙見此情景,很是詫異,有村中老者分析道:“你們看他們從仙公山而來,莫不是仙公山豐山洞的何氏九仙?”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村中老人說:“這下好了,現在此橋已經有人走過了,咱就把這橋叫‘九仙橋’吧。”
“好!”“好!”人們齊聲贊同。而這個美麗的傳說也流傳到了今天。
古牌坊
古牌坊:彰顯孝義精神
在古道上,有一座“貞孝”牌坊,用于紀念明朝村民杜氏祖姑杜晦。此牌坊上面有醒目的“圣旨”字眼,其由清道光皇帝御賜而立,供人瞻仰。
杜晦,當地人又稱她為貞義姑,生于明朝正統十年(1445年)。她9歲喪父,家里除了母親,還有一個小她4歲的弟弟。孤兒寡母,生計十分困難,常受外姓鄉鄰欺凌。為了侍奉母親、扶助弟弟,她立誓終身不嫁。后來,弟弟成家,卻在31歲時不幸去世,留下一個兒子。貞義姑將侄兒視如己出,悉心照顧,盡心培養。后侄兒長大,娶妻生子,杜氏一門人丁興旺。貞義姑也被譽“守貞全孝”。有聯書于牌坊:“心碎高堂語當年膽決勝男豪,愿權家督身晚節功成標女。”她去世300多年后,清道光皇帝下旨彰揚,并立牌坊于古道邊,供人瞻仰。
“古時候,到牌坊前,騎馬者要下馬,坐轎者得下轎。”杜進發告訴記者,如今,當地已修建陵園,仿建貞義坊,新建貞義祠,弘揚孝義之精神。
順濟宮內的柱子記載可以證明,從宋代開始就有了這座宮廟。
順濟宮內,當地人常來祈福。
古廟宇:見證多元宗教信仰
在古牌坊不遠處便是“蔡內順濟宮”。
宮廟坐落在泉榕古道旁,典型的閩南宮廟建筑,莊嚴恢宏。廟里獨特的是主祀了三尊女神:“大媽”是天上圣母林默娘;“二媽”是順天圣母陳靖姑;“三媽”是衍圣崇福夫人蘇姑。這是泉州多元宗教文化信仰的歷史見證。
蔡內村出過明朝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進士杜應楚,古官道上走過清朝監察御史杜中士,也走過七省巡按陳瑞山。而如今的順濟宮,還保留著明朝嘉靖年間七省巡按陳瑞山所樹的旗桿和所立的碑座。
杜進發指著順濟宮門口的碑座告訴記者,傳說中,陳瑞山小時候常走古道到外婆家。在他10歲左右那年,有一次避雨,他跟著母親來到順濟宮前,許愿時說以后做官了必來還愿樹旗桿。后來陳瑞山真的高中進士,官至潮州知府,曾任七省巡按。他敢于上陳弊病,下端民風,深受人們的贊賞。嘉慶十年,在蔡內順濟宮宮外,七省巡按陳瑞山就在順濟宮前樹立起旗桿和碑座。石碑上書“天上圣母:明朝嘉靖年間南安五都麻坑進士七省巡按樹碑叩答娘媽。弟子:陳瑞山,嘉靖十年立。”
而今,當地黨委、政府借鄉村振興之風,盤活古道、古樹、古橋、古牌坊、古宮廟、古驛站遺址,讓它們煥發出新姿。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