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金山社區復興少年宮學習烹飪。學校 供圖
志愿者化身教師、社區復興少年宮變教室、鍋碗瓢盆成為教學器材……最近,泉州市鯉城區實驗小學金山校區的孩子們在上課時間,走進金山社區復興少年宮內學習烹飪、毛線編織等課程。
原來,在鯉城區委文明辦、鯉城區教育局的指導下,該校與金山社區復興少年宮結對共建。“我們校區小、功能室少,受限于場地因素,開展的勞動課程的形式比較單一,通過此次結對共建解決了這一問題,孩子們能在社區復興少年宮里體驗到不一樣的勞動課。”該校黨支部副書記萬媛媛介紹道,有著豐富生活經驗的社區志愿者也成為孩子們最好的勞動課老師。
今年11歲的鄭佳瀅同學與小伙伴在勞動課上合作炒的第一道菜便是青椒炒肉片,雖然過程有些手忙腳亂,做出來的味道也不是最好,但她仍覺得非常有成就感。她很喜歡社區復興少年宮內的環境,里面的小鍋具、小電磁爐用著非常順手。
無獨有偶,該校四年級學生傅宸也很喜歡到社區復興少年宮里上勞動課,在社區志愿者手把手教學下,他學會了織圍巾。“織圍巾看著很難,但是認真學習下來,感覺還算是比較好掌握。志愿者阿姨、奶奶很有耐心,每次我步驟出錯了,她都會提醒我,讓我返工重新做。”傅宸告訴記者,他打算把織完的圍巾送給媽媽。
孩子向社區志愿者學習毛線編織。學校 供圖
根據要求,學校與社區復興少年宮共建后,除了讓學生們可以使用場地、接受社區志愿者服務外,學校也會發揮本校資源優勢,組織結對共建的社區復興少年宮輔導員到學校觀摩學習和專題培訓,并與社區聯合開展活動。除了推動30所各級文明校園與30個社區復興少年宮結對共建外,鯉城區還積極推動7所中學文明校園與23個小學學校復興少年宮結對共建。
鯉城區委文明辦工作人員陳麗蓉表示,通過強化各級文明校園與復興少年宮的良性互動,推動復興少年宮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發揮各級文明校園人才資源優勢和示范帶動作用,拓寬學生社會實踐渠道。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