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深處,有一些土生土長的古建筑修復匠人,他們精湛的修復技藝,總能讓飽經滄桑、“體質”斑駁甚至瀕危的民間老建筑煥發生機。王名育和哥哥王名僑便是石獅市鴻山鎮遠近聞名的兩位匠人。近日,記者來到鴻山鎮東埔二村,探訪兩位匠人與一棟番仔樓結緣的故事。
做堆剪換木梁 番仔樓舊貌換新顏
上午10時許,鴻山鎮,記者沿著蜿蜒的鄉村小道,來到王名育和王名僑正在修繕的老番仔樓前。房屋的正面被腳手架遮擋,走進屋內,住戶謝奶奶和幾位鄰居正在聊天。兩側窄小的木梯上落滿了灰塵,沿著木梯往上走,二樓房間里擺放了二十多個已經制作好的滴水獸,獅子、豹子、老虎、鯉魚等,造型各異,栩栩如生。
“房子共需要26個滴水獸,已經全部做好了,明天便可安裝到墻面上。”王名育指著做好的滴水獸說。爬上頂樓,王名育站上腳手架,繼續當天未完成的工作——對番仔樓頂端墻體外側的堆塑進行彩繪。不一會兒,他指了指即將完成的作品告訴記者,“這是一只站在地球儀上的和平鴿。”
“這棟房子一層的面積有200多平方米,房子的主人現在在菲律賓,去年托人找到我,希望把這幢老房子修復好。”在王名育接手修復這棟房屋前,房子樓頂瓦面、頂層的木梁和二樓的木地板都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破損,26只滴水獸也殘缺不全。下雨天,房屋會漏水,屋主只能加裝一塊鐵皮來遮雨,如今樓頂修復好了,鐵皮也就拆掉了。
據王名育介紹,修復中,他主要負責樓頂瓦面的翻新、堆剪滴水獸、墻面彩繪等,房屋木梁的更換則交由哥哥王名僑負責。“這棟房屋的木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需要把這些木頭拆掉,換成新的杉木。”在二樓的房間里,王名僑邊更換木頭邊介紹。
據悉,經過兄弟兩人近半年的修復,樓頂瓦筒和頂層木梁都已做了更換,修復工作已經進入最后階段,預計本月底能完成。
兄弟搭伙修復 名氣傳遍四鄰八鄉
王名育今年54歲,哥哥王名僑70歲。說起當初為何會入行古建筑修復,王名育笑著指了指王名僑。“我從小跟在哥哥身邊,耳濡目染后,漸漸就對建筑工藝有了興趣。”從那以后,王名育就在王名僑身邊當起了學徒,一學就是五年。當時,他從最簡單的剪瓷開始學,一個彩色碗要剪成合適大小的瓷片,他花了不少工夫,受傷更是常有的事。在王名育看來,一個作品要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看、更精致,很多時候需要靠自己慢慢用心領悟。“手藝是學不完的,要不斷琢磨,追求更好的造型和工藝水平。”
憑著30多年積累的良好口碑,找王名育和王名僑兩人做堆剪和修復的客戶遍布四鄰八鄉,有些建筑的主人雖然身在海外,也要托人找他們修復。多年來,兩人默契配合,完成了不少房屋的修復。
承載人生時光 老房子寄托厚重情感
謝奶奶說,這棟番仔樓是1959年建的,如今她和一個兒子、一個孫子住在這里。“我20歲就嫁到這里,今年已經84歲了。”謝奶奶說,辛勤干活的青年、哺育兒孫的中年和安詳的晚年生活,都在這棟番仔樓里度過,她對這棟樓的感情不言而喻。
謝奶奶說,番仔樓是她奶奶的外孫出錢建造的。“當時奶奶的外孫前往菲律賓發展,后來就回來建了這座漂亮的房子。”如今,還在菲律賓發展的親人想要翻新這座樓,于是出錢請了師傅。“看到房子一點點翻新,覺得很開心,很幸福。”謝奶奶說。
平日里,這棟番仔樓里總能傳來謝奶奶和鄰居姐妹們的笑聲。“很熱鬧的,周圍的一群老人都會來這里聊天、打牌。”鄰居黃阿姨爽朗地笑著。其他老人也笑著回應:“翻新好后,這里更是我們聊天做伴的好去處了。”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