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讀書風尚,共建書香泉州。昨日,海絲名城書院文化建設座談會在泉州府文廟正音書院舉行。活動由國家語委絲路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泉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泉州師范學院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共同主辦。
書院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品位、一種精神、一種氣質,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不少與會專家學者表示,當代書院應該努力繼承古代書院精神,成為研究與傳承儒家文化的機構,建成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陣地。
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暢談書院文化建設(陳雙龍 攝)
朱熹將泉州古代書院推向高峰
“在上千年的發展進程中,書院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形成了以人格修養為旨歸的尚德精神、以經世致用為特點的務實精神、以薪火相傳為特征的創新精神。”泉州師范學院語言研究所原所長趙宗乙教授在座談會上,以《中國古代書院的發展變化》為題,如數家珍地分享了我國古代書院發展的歷程。宋代是我國書院發展的重要時期,當時書院興盛與理學的興盛分不開,周敦頤、二程、朱熹、陸九淵等理學大師都開設書院,授徒講學,形成了古代學術的高峰。
趙宗乙說,書院作為我國歷史上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書院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在教育教學、學術研究、學術創新、人格教育、注重發展學生個性等方面都頗具特色,對當前我國文科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
“書院,是一種離我們既遠又近的文化遺存。泉州,也有些書院遺址,亦可看出古代泉州是書院繁盛之地。”泉州師范學院圖書館原館長蘇黎明教授現場分享了《泉州古代書院漫談》,他說,書院制度在宋代得以確立,南宋,泉州書院迅速興盛,陸續創辦了10所書院,幾乎遍及泉屬各縣,書院制度隨之確立,并從此成為泉州古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朱熹,直接推動了泉州書院的創辦和發展,他為傳播理學,先后在泉州不少地方講學和創辦書院。
據了解,1901年9月,清政府詔令所有書院都改為學堂,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一千多年的書院,從此在制度上退出了歷史舞臺。
傳承書院文化 助力海絲名城建設
“古代書院以文化傳承為己任,當代泉州的書院仍應把揭示優秀傳統文化視為首要任務,彰顯閩南文化和海絲文化特色。”泉州師院原副校長林華東教授到場分享了《當代書院建設的意義與路徑》,他說古代書院功能相對單一,當代的泉州書院應把當代人的生活需求納入課程內容,盡可能整合各類有效資源提升辦院成效。不僅可以在書院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還可以聽名家講學、傳道、解惑。讓讀書成為一個家庭、一個社區、一個城市的新風尚,推動書香社會的形成,共建書香泉州。
近十年來,泉州地區已經修復或新建了大大小小數十家書院,如何建設好這些書院備受大家矚目。溫陵書院創始人吳撇、風雅頌書局創辦人連真、正音書院副院長王儷霖等也到場交流,分享了當代泉州書院建設情況。
泉州師院副校長夏侯建兵教授說,書院是古代泉州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和組織形式,著書立說、講學授徒、探索學問是其主要職能。大家齊聚一堂,暢談書院發展的過去、現狀和未來,延續前輩先賢的人文精神,這種跨越千年的歷史相遇,凸顯出本次座談會的深遠意義。希望今后能夠持續推動泉州書院文化的守正與創新,期待泉州書院在得到保護與傳承的同時,也能在新時代下注入新內涵、煥發新活力。
國家語委絲路語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泉州師院文傳學院院長王勇衛教授說,書院文化是泉州深厚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在泉州社會歷史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教化作用。國家語委絲路語言文化研究中心以海絲名城書院文化建設為題申報研究課題,邀請專家學者座談研討,為泉州海絲名城文化建設添磚加瓦。今后,該中心將努力建設成為絲路語言文化研究與戰略決策的智囊庫和資源庫,服務國家語言文字事業改革發展和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全球傳播。
據悉,絲路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泉州師范學院)是國家語委第23個、福建省地方高校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語委科研機構,成立以來,運行機制逐步完善,項目成果不斷。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