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達新的新作《飛龍在天》已進入收尾階段
在市區筍江路新天地城市廣場旁的鯉城區城市會客廳,一座高達3米左右的《飛龍在天》大型雕塑作品正在進行收尾工作,其獨特的藝術造型,吸引不少市民駐足觀看。據悉,這是泉州籍當代藝術家吳達新的又一力作。
《飛龍在天》作品重達30噸,是吳達新迄今為止難度最大、質量最重的雕塑作品。吳達新表示,隨著泉州申遺成功,千年古城正迎來新的機遇,現代藝術正是古城與世界對話的“語言”之一。他將持續創作出更多作品,展示泉州多元文化魅力,讓世界看到不一樣的泉州,“這是一位藝術創作者的追求,更是一位泉州藝術家的擔當”。
行走各地探尋龍文化
對家鄉的龍情有獨鐘
出生于泉州古城的吳達新,自小在古城里“瘋玩”,開元寺是他“兒時的藝術殿堂”。他坦言,對家鄉文化的耳濡目染,成為他藝術生涯的創作之源。
“龍在閩南地區是一種重要的民間傳統文化符號。”吳達新說,來到弘一法師的紀念館,光緒年間的龍柱雕刻神采飛揚,自己行走大半個中國,探尋龍的文化,都沒有看到過這么漂亮的龍柱,“龍山寺里的龍柱也很令人震撼,傳統的工匠對龍的打磨很講究,龍柱呈現得威猛又文靜”。綜合眾多的文化元素,吳達新構思出《飛龍在天》這件作品,并選擇安放在鯉城城市會客廳。
直徑1.7米漢白玉球
是作品核心亮點
直徑1.7米的漢白玉球,渾然無瑕,是整件雕塑作品的核心亮點。“為了尋找這顆球,特地去了一趟湖南,從礦山現場選材,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將它運出大山。”吳達新告訴記者。
“整個施工安裝過程異常順利,家鄉人民的熱情,令人十分感動。”他表示,開始自己還擔心與施工人員溝通不順暢,后來一接觸,發現雙方不僅配合到位,工人們還很盡職盡責,“水平尺不夠精準,他們馬上在附近工地尋找。養護期間,工人們每天提著水仔細澆護作品,讓我心里信任感滿滿。”
談到參加這次施工的感受時,一位施工人員表示,以往自己都是做一些機械化項目,第一次和藝術家配合制作這樣的藝術作品,感覺很有挑戰性:“和吳老師的配合,整個過程如履薄冰,但是當作品完成那一瞬間,很有成就感!”
央視全程拍攝
作品創作過程
據悉,中央電視臺全程拍攝了《飛龍在天》的創作過程。“從安置踩點、藝術構想,到挑選漢白玉,再到制作施工等,全程抓拍記錄。”吳達新說,接到城市會客廳的邀請,自己才有了這次全新的創作機會。
據他介紹,目前該雕塑作品已經申請外觀專利,同時通過商品市場延伸做成了可放置在茶幾上的小擺件,還與樂高合作,將以兒童拼圖的形式進一步拓展宣傳效應。“相信到了明年,這里將會成為新的網紅打卡點。”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