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藝人劉毅然習慣了流浪,5年前來到泉州的他被這里的人情味迷住了,選擇結束漂泊的日子——“我喜歡這座半城煙火半城仙的城市”
劉毅然在街頭畫“花鳥字”
十幾支畫筆,一疊畫紙,幾把小凳,一張桌子……每天夜幕降臨時,街頭藝人劉毅然便會帶著家當來到中心市區泉州影劇院門口。攤開小畫桌,打開小音箱,隨著密集的鼓點畫起了手中絕活兒“花鳥字”。畫筆在紙上旋轉飛揚,花、鳥、蟲、風、云、水、月等自然景物游走筆端、相映成趣。
妙筆生花 吸引眾多游客圍觀
昨晚7時許,在人流絡繹不絕的街邊,老劉熟練地攤好桌子,擺上工具,給顏料加水調和,耐心仔細地做畫前準備。事實上,為了晚上能夠更好地工作,每天下午,他都會先在租屋里花五六個小時清洗修理畫筆,清洗更換顏料。
沒一會兒,老劉的點位跟前就吸引了不少游客。王柏雯小朋友的媽媽上前詢問后,決定買一幅送給女兒。“女兒最喜歡畫畫,剛到這里就被吸引了。‘六一’快到了,買一幅她名字的畫送給她。”王柏雯的媽媽說。
顧客寫完想要的名字,老劉鋪好專用畫紙,起筆創作。音樂響起,指端畫筆在旋律和節奏中震顫抖動,一筆筆落在紙上。不一會兒,以花、魚、龍結為主體的“王”字躍然紙上。25分鐘后,一幅用“王柏雯”名字創作的“花鳥字”作品躍然眼前。
“為什么畫畫時,他的手要一直抖?這是啥技術呀?”“很早之前就看到他在其他地方畫,后來不見了,原來是到影劇院這邊了!”“以前經過總看到,但是圍觀的人太多,還沒能好好近距離看看。”老劉創作時,圍攏過來的市民、游客看著他“演繹”畫字,好奇他為什么頻繁抖動手臂,好奇他的“花鳥字”藝術,也好奇這個帽子下面頭發花白的中年藝人。
熱愛繪畫 對“花鳥字”情有獨鐘
記者在閑談中得知,老劉今年53歲,出生于哈爾濱市,在泉州生活了5年多時間。
“手的震顫抖動是為了落筆更加精準,好比拳擊運動員搏擊時必須不斷搖擺,這樣出拳才更有力,更精準。這期間,音樂也起到關鍵作用。伴隨節奏跳動起伏,手動起來才會不累。”老劉抽出時間解答游客疑問。他告訴記者,自己4歲開始拿筆畫畫,半輩子過來基本上都是在畫畫,或者去畫畫的路上。素描,水彩,水粉,國畫,油畫,丙烯畫他都擅長。
33歲那年,劉毅然在哈爾濱街頭遇到畫“花鳥字”的街頭藝人胡志軍老師。拜師后,胡老師帶他買了工具,顏料,又給他畫了七八張樣圖。老劉就坐在外婆家陽臺上練習了27天。之后便走上了“花鳥畫”的創作之路。
“很幸運可以做我真心喜歡做的事情,并且能以其謀生。既然我選擇要做這件事,就必須做同行中最優秀的。”帶著這樣的熱愛和堅持,老劉在一幅幅作品中不斷提升自己。在他看來,藝無止境,創作永遠都有提升空間。
漂泊多年 流浪藝人定居泉州
“心很野,喜歡到處走走看看。”從前,老劉總是根據氣候選擇流浪的城市,最北到過中俄邊境線,最南去過海南三亞,在此期間曾睡過街頭,受過欺負,也有吃不上飯的時候。2017年,在一名學生的推薦下,老劉來到了泉州。起初他也接觸墻繪、油畫等工作,但出于對“花鳥字”和街頭生活的熱愛,最終還是選擇繼續做街頭藝人。
“現在泉州的街頭藝人可以‘持證上崗’了。”2021年4月,《鯉城區街頭藝人演出管理辦法》出臺,在一位糖畫藝人的極力推薦下,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前往鯉城區文化館辦證。為了讓專業人員審核,老劉當場鋪開紙,拿出畫筆作畫。
“我們就缺少這樣的民間藝人。”看了他的作品,聽完他的經歷,鯉城區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立即為他辦了證。老劉說,在泉州的這些年,他收獲了許多溫暖和感動。疫情期間,待人善良的房東夫婦沒有催他交房租,結識的餐館老板時常喊他去吃飯,甚至有相識的朋友主動給他轉錢,盡管他沒有收,但還是十分感動。如今,不少團隊或公司邀請他加入,而他每一次都婉言謝絕。“我哪兒都去不了,只留在這兒。”說完,他又低下頭繼續作畫。
“泉州是我的第二故鄉,我熱切地喜歡著這座半城煙火半城仙的城市,希望余生都可以在這里度過。”老劉笑著說,泉州有人情味是他選擇結束漂泊的日子,定居下來的原因。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