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結婚啦”,喜慶的日子,大家都想銘記這份甜蜜和珍貴。發個朋友圈、微博、短視頻成為一些年輕人的選擇,不過最近,不少夫妻走起了復古風,選擇登報“官宣”。昨日,市民吳煒東在泉州晚報刊登了和妻子林幼君的結婚啟事,許多人撥打泉州晚報社24小時熱線96339詢問登報事宜。曾經風靡一時的登報結婚熱又重回大眾視野,續寫跨越百年的浪漫。
郭偉鋒和妻子李鳳拿著結婚證與刊登結婚啟事的報紙合影(受訪者 供圖)
登報“官宣” 妻子收獲滿滿感動
一張幸福的結婚照,一段浪漫的誓詞,成為很多選擇登報官宣新人的標配。從今年7月開始,多對新人選擇在泉州晚報登報“官宣”。來自泉港的郭偉鋒和李鳳就是其中一對。
“喜今日赤繩系定,珠聯璧合。卜他年白頭永偕,桂馥蘭馨。”這是泉港小伙郭偉鋒和妻子李鳳今年7月份結婚時,刊登在泉州晚報的結婚啟事中的文案。郭先生說:“我查找了大量民國婚書的誓詞,最終確定了這兩句。見報的日子,就是我們領證的日子。領證意味著我們確定了夫妻關系,希望未來的日子,我們可以一起順意。”
郭先生認為,將人生中的重要時刻,用文字和圖片定格在報紙上,很有意義。不僅可以向親朋好友傳達喜訊,還能讓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共同見證他們的幸福。
結婚啟事刊登之前,李小姐并不知道丈夫將他們結婚的喜訊刊登在報紙上。在領到結婚證的同時,她也看到了來自《泉州晚報》的這份結婚驚喜。她說:“我本以為就是簡單的領個證,沒想到他那么用心。”
當天,郭先生將報紙電子版的截圖連同結婚喜訊發布在朋友圈,收獲了眾多的點贊與祝福。
特殊見證 最早可追溯到百年前
“對于不少‘70后’‘80后’而言,在報紙上刊登結婚啟事或是新婚祝賀廣告,他們并不陌生。”市民洪先生說,早在2006年,他就在《泉州晚報》上刊登過結婚喜訊。“當時是幾個同事祝賀我們結婚所刊登的祝賀信息,文案內容除了結婚照,還附上一句‘永結同心,白頭偕老’。”洪先生說,如今翻出那份報紙,照片早已泛黃,但他與妻子的真摯感情如同事們所祝福的一樣,依舊如初。
同樣在報紙刊登過結婚喜訊的還有廈門的戴先生,他與妻子同為媒體從業者,于2012年結婚。結婚前夕,兩人共同執筆寫下了從相識、相知到相愛的點點滴滴,并刊登于報紙上。戴先生說:“現在再看那篇文章依舊覺得感動,這份特殊的見證,我們一直作為傳家寶珍藏著。”
在報紙上刊登結婚信息可以追溯至七八十年前,甚至是民國時期。“泉州市檔案館館藏的老報紙中,就刊登了不少婚賀的廣告。有的引經據典,有的啼笑皆非,有的別出心裁。”泉州市檔案館編研開發科科長劉揚宇介紹,1949年5月20日的《泉州日報》刊登了多份婚賀廣告。其中,“天作之合”屬于比較正式的祝賀,這也是館藏老報紙中較為常見的。而獻給秀芳、則榮兩位新人的訂婚賀詞則十分詼諧:“哈!哈!春來了”,這應該是熟悉二人的好友以調侃的方式發出的祝賀。另一條“因劇成劇”賀詞,估計是二人同為愛好戲劇的票友,又因劇生情,共同上演佳偶天成的愛情劇,而被了解二人情史的好友以此句祝賀。
形式輪回 寄托對美好婚姻的憧憬
通過登報進行“官宣”的形式,讓眾多網友直呼浪漫。網友“小許至上”說:“一生登一期的報紙真的很浪漫很可愛。”網友“MM”說:“在這快節奏的時代,用最樸素的方式愛最好的你。”網友“茶蘼”認為,“這種方式別具一格,莊重個性但又不失浪漫,保存一份這樣的記憶,待到年華老去時再拿出來看一看。”網友陳莉說:“紙質浪漫永流傳!在快節奏的生活里,紙質媒體有其他媒體所不能替代的價值。”
華僑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肖北嬰表示,結婚登報并不是新生事物,在中國近現代史中就曾風靡一時,最早甚至可以追溯至百年之前的民國。結婚登報的再次走紅,更多的是一種形式上的輪回。“現如今,越來越多的‘95后’‘00后’突破自媒體的限定,重新回歸到傳統的紙媒上進行‘官宣’,一方面追求形式的創新,另一方面也能夠獲得更多祝福。通過報紙‘廣而告之’,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雙方對一段感情的信心和重視。”
此外,報紙不像電視、廣播那樣轉瞬即逝,不可追蹤,它以“白紙黑字”的書面語言把信息準確地傳達給受眾,便于讀者收集有關資料,事后可進行保存、查閱。此外,報紙享有較高的信譽,其所發布的新聞消息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因此,在肖北嬰看來,結婚登報這一形式受到年輕人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不管形式如何改變,都寄托著百姓對美好婚姻的憧憬。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