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大的遺憾之一,是沒能搶到《紅樓夢》的票。”2023年,“90后”市民小戴一共向省內的3家劇院“貢獻”了9張門票,其中有5張是在泉州上演的話劇和歌劇門票。作為資深劇迷,她的“戲路”能夠看出泉州演出市場的成長——從傳統劇種挑大梁,到話劇、歌劇、舞劇等“新戲”百花齊放。
張國立、王剛、張鐵林領銜主演的話劇《斷金》精彩絕倫,在泉州引得滿堂喝彩。圖為演員與觀眾合影。
江蘇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
舞蹈史詩《黃河》
“開展250場文藝精品公益性演出”已經連續數年被列為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泉州引進文藝精品演出成績可以從一組數據上窺見。2019年6月30日,泉州大劇院開業,當年上演了64場文藝精品演出;到剛剛過去的2023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了141場。如今的泉州,除了賞梨園高甲、品南音木偶,還有更多的“好戲”上演。三四年間,話劇、舞劇、歌劇、音樂劇、兒童劇、脫口秀、雜技等原本泉州演出市場上少有的“新戲”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以泉州大劇院為例,“新戲”數量已占其所有演出的近60%,為“戲窩子”泉州的文化大餐再加碼。
據《中演院線全國演藝市場年度消費者分析報告(2023)》數據顯示,目前,演藝市場消費者首選演出品類為音樂劇,占比超總數的1/4,其次是話劇、舞蹈類,舞蹈類節目如經典舞劇、芭蕾舞等。在泉州,音樂劇、話劇和舞劇的劇迷也正在“冒頭”。他們會像明星粉絲搶演唱會門票一樣“瘋狂”搶票;他們熟悉劇院里不同座位的觀演感受;他們關注著各個劇場的最新演出預告,為能夠在家門口看到更多“好戲”而歡呼。
如劇迷所愿,有越來越多的精彩演出來到泉州,并有多場一票難求。采用傳統章回體小說特色敘事的江蘇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從《入府》到《省親》,從《葬花》到《花葬》,十二舞段引人入勝;以北京王府井大街東安市場為舞臺背景,濃縮了從清末、民國時期到20世紀50年代初之間的社會風貌的話劇《斷金》,進入了第7個年頭,也迎來其封箱之旅;舞蹈史詩《黃河》榮獲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名錄,通過震撼人心的視聽盛宴,讓觀眾感受母親河的浩瀚文明,體味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歷久彌堅的百年初心、繁榮富強的偉大成就,體會中華民族精神的綿延不絕、薪火相傳……
泉州對于“新戲”可不只有引進,也有產出。泉州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葉曉麗介紹,泉州在1999年就創作出史詩性大型歌劇《素馨花》。此后,詩劇《鄉愁》、南音劇《鳳求凰》等都備受各界好評。
新的一年,好劇仍在上演。2024年,泉州市民將有望欣賞到中國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賴聲川導演作品《暗戀桃花源》專屬版、楊麗萍主創舞劇《孔雀》等精彩演出。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