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狻猊”亮相吸引眾多市民游客打卡 (王柏峰 攝)
昨日下午3時,龍之五子“狻猊”(suān ní)第五個出場,以元寶環繞其身,亮相泉州市區通淮關岳廟(俗稱關帝廟)錫蘭僑民舊居前空地。創作團隊為其配上的閩南話祝語是“龍眾趁大錢”(寓意財運亨通),吸引眾多市民游客爭相與其合影。
說龍——慵懶側臥寓意躺贏
昨日下午,“狻猊”還沒出場,在泉州通淮關岳廟前就聚集了不少市民游客。下午3時,看到“狻猊”到來,群眾紛紛跟隨“護送”,現場十分熱鬧。
記者看到,“狻猊”全身毛茸茸,一身紫色系顯得十分時髦,其慵懶地側臥臺座之上,被元寶環繞,表達了躺贏、賺大錢的樸素愿望。
“‘趁大錢’,是閩南語中‘賺大錢’的意思,‘龍眾趁大錢’便是‘大家都能發財賺大錢’。”據匹克國創設計總監盧建軍介紹,狻猊是龍之五子,形如獅,喜煙好坐,常坐于廟中佛前或香爐之上,獠牙豎耳,吟叫則云煙出。因“狻猊”喜歡聞香沐煙,創作團隊就讓它與香火鼎盛的關岳廟相結合,再配上祝語“龍眾趁大錢”。
“狻猊”又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呢?盧建軍表示,為創造出一個可愛、慵懶的玩偶形象,團隊在“狻猊”的制作上,使用了毛氈工藝。制作過程中,工藝師們通過一針一針地扎,為“狻猊”量身定制了一身毛發,最后呈現全身毛茸茸的形象,給人一種想抱一抱的欲望。
追龍——萌萌的恨不得抱一下
泉州“尋龍記”大幕拉開后,“追龍”打卡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熱門活動。而“狻猊”藝術裝置被安放在通淮關岳廟旁,更是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打卡。
通淮關岳廟位于涂門街,始建于五代時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主祀關羽,1914年增祀岳飛,故改名關岳廟。它的所在地通淮門是古代泉州的水陸要沖,是海外到泉州貿易的必經處。千年以來,泉州百姓在此祈福,或求平安健康、生意興隆,或祈風調雨順、消災化吉,關岳廟已成為一座融合“忠義”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廟宇。門前的對聯“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體現泉州人對正直忠義的追求。
“這也太可愛了吧!萌萌的,恨不得抱一下。”市民蘭蘭跟著媽媽前來“追龍”打卡,一下子被這毛茸茸的龍逗樂了。
“‘龍眾趁大錢’寓意非常好,我們過來關岳廟上香,聽說下午‘狻猊’要登場,特地在這邊等候。”來自浙江的游客陳女士說道,她上午已經去追了“蒲牢”“赑屃”,不僅拍照合影,還特地買了一串精美的龍珠。
記者看到,活動現場還向游客分發“十龍九子”貼紙。“這些貼紙是‘十龍九子’的設計圖,實物更可愛更鮮活,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十龍九子’的出街活動。”鯉城區文旅局副局長林菲介紹,除了已經亮相的五個龍生肖藝術裝置,1月28日15時“龍眾是兄弟”“睚眥”(yá zì)將亮相元妙觀,1月29日15時“龍眾敖讀冊”“負屃”(fù xì)將亮相泉州府文廟廣場。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