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公布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一批)。全省6個經驗做法入選,泉州市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經驗做法名列其中。
泉州市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位于泉州古城中部,全長約2.5公里,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聯排式騎樓建筑商業街,是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通過施行《泉州市中山路騎樓建筑保護條例》等強化立法保障,開展系統性綜合設計與實施工程,從傳統“一層皮”式整治向街區縱深進行延伸,堅持原真修繕,以“繡花功夫”推動街巷微更新,延續街區歷史風貌。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從中山路全段入手,提出“恢復、培植、點亮、活化”四大提升策略,明確街區功能定位、提升街巷傳統文化展示,初步形成多元業態格局,并通過優化業態、轉變資產功能,實現低效資產盤活增值。
對我市在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中加強保護修繕的經驗做法,通知中給予如下評價: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依據史實和老照片,保留從唐宋至今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空間特色、歷史信息、細節特征和環境要素,體現了街區多元共存的風貌。搭建閩南建筑營造技藝傳承平臺,組織非遺傳承人“師帶徒”施工,在金魚巷改造中使用了約2萬件清代、民國時期的舊磚舊瓦舊構件,重現了出磚入石、蠔殼堆砌、石雕磚雕等18種閩南古建筑傳統工藝,創新利用騎樓吊頂設置管線橋架,規整了原附著在騎樓立面上的各種強弱電線,再現了騎樓傳統風貌,以“小而美”方式精耕“刺桐記憶”。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