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百隱近照 (受訪者供圖)
人物名片
張百隱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泉州市作家協會校園文學創(chuàng)作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
晉江市第十實驗小學副校長
泉州網9月26日訊(融媒體記者 陳智勇)“文學不只是一種生活的尋找,它還是生活本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泉州市作家協會校園文學創(chuàng)作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張百隱說,世事曲折,命運婉轉,文學能讓我們認識自己和他人,去追求和享受更多欣喜的可能性。
張百隱自幼熱愛文學,長期深耕小學教壇,業(yè)余時間關注人間百態(tài),創(chuàng)作了一批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目前已出版長篇小說《父親的債》、生活散文集《敝帚自珍》、小說集《空號》等,多次獲得泉州文學獎和“逢時杯”海內外散文大賽等多個文學獎項,作品發(fā)表于《散文百家》《福建文學》等刊物。
創(chuàng)作《父親的債》獲得贊譽
“父親總說,人啊,這輩子就兩個債務要還,送父母上山,養(yǎng)兒女成人。”張百隱首部長篇小說《父親的債》,既是他對于父親“為人父”的窺探和領悟,也是對于自己“為人子”的思索和表達。
《父親的債》講述的是閩南僑鄉(xiāng)一個極其普通的農民父親的平常一生,該小說問世一年多來,深受好評。“這個‘債’既真實又樸實,是父母輩的人生信仰和責任擔當。這部小說充溢著濃郁的閩南風情、閩南氣息,活生生地刻畫出閩南人堅毅的性格,書寫了一代代閩南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讀后令人咀嚼、令人回味。”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張陵說。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蔡崇達認為,《父親的債》是百隱試圖重新看到父親的作品,近乎白描的寫法,是不得不的選擇,在父親和他經歷的歲月面前,任何修辭都顯得多余。沒有跌宕起伏的生活軌跡和氣勢磅礴的大事業(yè),娓娓道來的普通生活本身很動人,在艱難中透露著希望之光,這是生活最美的樣子之一。
張百隱聚焦社會底層人物,聚焦地方鄉(xiāng)村文化,從生活里汲取寫作的素材,從故土中獲取創(chuàng)作的情緒,筆觸平實細膩,感情真摯共鳴。“我寫小說,農民父親、水果老人、務工者等平凡甚至有些卑微的人物,構成煙火人間的內涵,構成生活的經緯,他們身上都藏著尋找的密碼,踏實、從容和勇氣。我沒有很戲劇化臉譜化去呈現他們,只是平實地描述他們,在文字空間里去構筑我們所理解的靈魂藩籬,提供我們前行的動力。”張百隱說。
希望之光是生活最美的樣子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尋找,尋找來處,尋找歸途,尋找生命的意義,尋找那一處能安然處之的精神家園,因此我們需要構建渠道,幫助所有的‘尋找’能夠抵達‘內心’,能夠看見自己,看見遠方。”張百隱說,這個最真誠的渠道,必須是文學,在荒蕪的城市叢林,迷亂的靈魂尋找歸屬,我們需要文學之舟擺渡,需要文學燈火點亮,幫助我們去理解生命,這才是生活最美麗的部分。
張百隱在其小說集《空號》的后記《自圓其說》中寫道:“只是想把那些低到塵埃的人和事,通過文字,努力地寫成小說,我知道飛機的原型是飛鳥,盡管我現在還是只飛鳥,但總有一天會成為飛機。”
“這部小說集中的《肩上塵》《我只能遠遠地望著她》《偷竊》《阿祥的摩托車》《空號》都來源于生活,或親歷,或身邊事。我們都是凡夫俗子,生活的吃穿用等,總是我們要面對的最為沉重的課題。我寫這些,不為那些虛無的深刻注解,只愿找到共鳴的朋友,聽聽他心底的聲音,如此而已。”作為一名業(yè)余寫作者,張百隱的文學創(chuàng)作初衷很簡單:生活如果幸運,我們彼此品嘗;命運如果逼仄,我們相互安慰。
原《中國作家》副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理事許謀清在為張百隱的《空號》作序時,對其語言十分推崇:“張百隱小說的語言有一絲酸酸的味道,已經讓我們看到社會、看到人生。”
“關于生活的文字,家長里短、尋常巷陌、生活趣事,具象這世間最基本的單位,這些時常被我們忽視的人和事,往往都藏著最為積極和沉實的力量。”張百隱也寫散文,同樣將視角聚焦普羅大眾。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