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印花布是我國傳統民間工藝。明代,棉花已成為安溪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安溪婦女善于織布,質地優良,品種繁多。名牌產品有紅邊布、皺布、斜紋布等。隨著種棉、織布的興起,鄉鎮中染布的作坊也應運而生。安溪藍印花布作為棉布的一種加工工藝,其形成、發展與植棉、織布業的發達是分不開的。當時安溪農村中,大都設有染坊“布房”,能加工染制烏黑、大青、水青、桃紅、雪紫等顏色,“木棉花布甲諸郡”,產品遠銷至江南、臺灣和南洋群島,現在安溪境還可發現為數不少的三合土結構的“打菁坑”及木制紡車、織布機等遺物。
藍印花布“以布抹灰藥而青,候干,去灰藥,則藍白相間”。其工藝大致為:割藍草入缸或灰坑,按比例在藍草中加石灰泡浸,藍草腐爛后,去梗,以木把打菁,沉淀后去清水,即成藍靛。以紙版刻所需圖案,刻好后以桐油噴透,再以豆粉加石灰和成灰漿,將油紙版平鋪在白布上,以粉漿漏印其上,風干后,將布放入藍靛缸泡浸數遍。布曬干后,刮去灰漿,放入溪流中漂洗,曬干后就成了藍印花布。
安溪藍印布的特點是綠色、健康、環保,藍印花布的染料、防染劑等,都是天然的、能消毒的植物。藍靛學名青黛,是一種中藥材,有清熱解毒、涼血、定驚功能。民間以藍靛治療腮腺、治毒瘡、清熱解毒、驅蚊,因此,人們穿上藍印花布衣服、制成藍印花布的帳簾、棉被、帶上藍布頭巾、包袱皮、手帕,小孩子玩藍印花布制成的玩具,能起到消毒作用。
千百年歷史的藍印花布,之所以能夠不斷延續,衣被天下,除了其藥用功能外,還在于內容上所表現的藝術美和濃郁鄉土氣息。藍印花布向來以質樸素凈為美,在題材和內容上有以形寓意、以音寓意和借用民間傳說故事來表達思想情感、以傳統的幾何圖案來象征吉祥等,還有“百子圖”、“百壽圖”、“百福圖”這些人們喜愛的吉祥圖案,表達了人們的美好向往。藍印花布這種古老傳統工藝,將成為人們懷舊的依托,又能帶給人們美好的回憶。
來源:海峽文創網 責任編輯:尪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