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陳波認為,保險和倉儲的缺失也阻礙了藝術金融化的發展,“保險是藝術金融化基礎缺失最重要的一環,有了保險,藝術品倉儲和典當才能發展起來。”
此外,在藝術金融化的發展過程中,監管是必須,也是必要的。在藝術金融化發展過程中,配套法律法規的制定、監管的力度和程度、具體落實和執行都需要相應的監管。在藝術金融化的發展過程中,還需要與此配套的服務業,比如藝術顧問、咨詢等業務,服務是其發展的核心。
目前,國內的藝術金融化更多的是產品層面,比如基金或者信托;當然也有文交所這樣的交易形式,或者一些公司提供增值保值的平臺,還有一些提供一些藝術品金融的咨詢服務。雖然諸多金融機構在藝術品產品交易、服務業都有嘗試,藝術金融發展的亮點已經有了,但是目前缺乏的是具有前瞻性、產業化的理念,來把這些點連接、延展,形成一個產業鏈。在宏觀層面缺乏這種戰略規劃的研究,缺少相應的政策、對策。西沐認為,
“只有形成具有共識的機制、有了交易平臺和支撐體系,金融資本和藝術資源的對接才有基礎。”
而在這些需要建立的體系中,每個環節都是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潛力,正如黃文叡所言,“一旦這種架構建立起來,將帶動中國之前并沒有的產業,這是一條很看好的產業鏈。”
繼續伸展的發展空間
就藝術金融發展前景而言,陳波作了這樣的比較,2011年,中國二級市場的總成交額接近1000億元,而藝術品基金發行的規模僅50多億元,相對來說,是很小的體量。現在藝術基金的量還是很小,也影響不了整個市場。
西沐在中國經濟和藝術品市場規模的基礎上,計算出藝術品金融發展的潛力。根據巴克利銀行的推薦數據:機構投資者與高端人士會配置5%的資產進行藝術品投資。如果以保守的5%作為對藝術品的潛在的需求進行估計,按中國130萬億元的財富這樣一個保守的數字計算,中國藝術品市場潛在的需求就是6萬多億元。
如果用可流動的有效需求只占總需求的1/3這個假定來計算,也有2萬多億元的規模。而目前的規模只有幾千億元,“潛在的需求非常大,顯現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潛在需求與現狀存在巨大差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產業鏈發展的缺失,很多想要進入的資本望而卻步。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