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非遺文化 > 內容

北管:明清時期江淮一帶通過難民傳入的民間音樂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12-05-16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流傳于泉州市泉港區,與臺灣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樂、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神。相傳它是明清時期江淮一帶的民間音樂,通過海上運輸、南下鹽兵、淮河決堤難民等渠道傳入,并向海外傳播。

  北管分為曲和譜兩大類,曲大多數來源于明清以來的江淮小調,譜大多數來源于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和京劇曲牌。歌詞以敘事抒情、寫景抒情居多,在樂句、樂段、樂曲結束處常有襯詞“哎喲”,演唱采用官話(湖廣 話,相當于現代的普通話),在曲的前奏和樂句、樂段結束處常有演唱者邊唱邊執打打擊樂器為之伴奏;演唱常采用提高八度并借鑒了莆仙音樂、南音的一些演唱方法,歌聲高昂有力、柔婉秀麗。演唱時一般不用鑼鼓,只用板或木魚鼓打強拍,演奏主要運用民間常見的“支聲復調”,拉弦樂器多用短弓,一弓一音和在主要骨干音的基礎上略作變奏,加以“變徵”、“變宮”進行潤飾。在曲式結構上,以多首曲牌聯綴的形式為常見,也有以板式變化手法構成的曲式結構。樂隊沿用江南絲竹樂器,參用閩南、莆仙音樂的樂器,主奏樂器為京胡、笛子,特色樂器有月琴、三弦、雙清、伬胡。

  北管在惠北(今泉港區)盛行后,出現號稱“峰尾三九”的名藝人劉阿九、劉進九、劉扣九。清光緒八年(1882年),劉阿九受邀參加“送孔子”的出游活動,震撼聽眾,泉州府臺申報上憲,賜予“佾生”,送如府學就學,并為其取藝名舞庭。一年一度的“送孔子”盛會,舞庭均受邀赴會。從此,北管受到地方官吏、文人學士推崇。為區別于“南管”,就把這種源于外地的樂種稱為“北管”。

  北管音樂風格既保留江淮一帶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閩南、莆仙音樂的柔婉秀麗,并有遒勁、樸實之個性,有“天子傳音”的美譽。它的保護對于研究北管與臺灣北管、日本御座樂的淵源,以及福建民間音樂閩南色彩區和莆仙色彩區的過渡等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海峽文創網 責任編輯:尪筱戎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AV官网 |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日本 | 久热这里只精品国产8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 日本在线视频中文有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