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的字眼最近不斷出現于媒體,圍繞“海絲”世遺的申報,國內幾個城市先后都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于是引起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議。實際上,“海上絲綢之路”是和平之路、對話之路,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綜合考察就己在終始點問題上有明確的定義,從根本上說犯不著為此而爭議。問題是“海絲”如今已被當做一個品牌,我們有些人總脫不掉商業過渡期的功利通病,抓住一個牌號就想發掘利用來作為有利可圖的工具,這樣就使得“海絲”的原義和出發點完全走樣了。因此有必要回顧一番當年聯合國的“海絲”考察評價,或許有益于重新認識泉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地位。
“海上絲綢之路”是19世紀德國歷史地理學家李希托芬第一個提出的。15世紀地理大發現以后,海路逐漸取代陸路成為東西方交往的主要通道。上世紀60年代,日本學者又提出“探索海上絲綢之路”的命題,“海絲”成了泛指東西方借助海洋進行交通、貿易的代名詞。“海絲”的概念己為國際社會所公認。1990年至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的“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是聯合國“世界文化發展十年”三大計劃中最重要的活動,目的在于通過“絲綢之路”綜合考察活動,促使不同文明國度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文化和交流、和平與發展,是"海絲"綜合考察活動最重要的主題。
我不禁想起11年前的新春佳節期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代表、“絲綢之路綜合研究”項目協調員杜•迫安先生率領50多名專家學者來泉考察的情景。這些來自30多個國家的考察隊員,乘坐阿曼國王提供的"和平"方舟,從威尼斯啟航,途經海上絲路涉及到的22個港口,于除夕來到泉州。這一行程,在中國考察的是兩個城市,一是廣州,二是泉州。在廣州的兩天,他們只參加了一個會議,做了一般性的考察;而在泉州的五天,隨著考察活動的不斷深入和發現,卻讓考察隊員們興奮不己。
作為采訪這次活動的記者,我們見證了他們考察獲得新進展的歡樂。我們是于正月初一即“和平方舟”抵達泉州后的第二天中午,在泉州酒店約見了總領隊迪安先生。這個從塞內加爾走進聯合國總部的人類學博士,顯然為在泉州的考察發現感到激動,他的熱情和興奮溢于言表。由于事前忽略了考慮采訪場所,當他和新聞領隊巴里奧斯及新華社外事記者李希光一起向我們走來的時候,在酒店大堂等候的我們卻一時猶豫著趕忙尋找談話的地方。看出我們的尷尬,迪安先生熱情地招呼我們到酒店右側的咖啡廳里,他自己付賬要了幾杯咖啡,和我們坐下來談起在泉州的見聞。
來源:泉州網 責任編輯:尪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