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歲的時候,劉金龍到廣東做茶葉生意。在這期間,劉金龍不斷地對比自己的茶和別人的茶之間的優缺點,對茶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我做茶有一個習慣,就是次次不離三。”他說,制茶的各道程序,他都要用3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并把它記錄在小本子上,之后,對每個細節進行比較,再實施改良。
這項工作前后堅持了十多年,研究的時間累計達一萬個小時以上。劉金龍制茶的工藝達到爐火純青,對茶葉品質的判斷也十分到位。“我只要騎著摩托車到山上轉一圈,看一看茶青,就能判斷這些茶青以后能做出價值多少的茶葉,一般都是八九不離十。”茶農們制好的茶葉喜歡拿給他點評,他只要喝一下茶,就知道茶農哪個制茶環節有缺點,要如何改進。鄉親們因此很信賴他。
劉金龍自己做的手工茶一直是鎮店之寶。“但是單靠我一個人做,一次只能做出一二十斤的好茶。如果大家一起做好茶,一次可以做上千斤。”這些年,劉金龍一直在思考,如何帶動鄉親們制作好茶,一起走上致富之路。“對,成立合作社。”2008年,舉源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成立后,首先對茶園進行成片改造。生產過程中,劉金龍總是到一線培訓員工,對每一個制茶環節進行指導,合作社成批量生產出好茶,使用統一的品牌。4年來,相比茶農自己生產的茶葉,合作社茶葉的價格提高了10倍,越來越多村民加入了合作社。
來源:泉州網 責任編輯:尪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