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年的發展,中國文化產業已經由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開始步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當下,中國文化產業到了重臨起跑線的時刻,要想獲得更加強勁的生命力,勢必需要更多新鮮變革力量的注入。這些變革策略體現在在文化產品內容建設、渠道營銷、品牌戰略、產業鏈整合等方方面面,它們將猶如一個個巨大的發動器,不斷為文化產業注入新鮮血液。
主題一:內容突圍與品牌制勝
未來十年,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強弱將在很大程度上由支撐文化產業發展的文化產品的內容來決定的,這就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容為王”定律。
云南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云南省文化廳副廳長范建華指出,我國文化產業要進一步增強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融入國際文化產業發展大潮流,必然要在國際化和民族化兩個方面實現突圍。
因為對文化商品屬性的認同是文化產業走出去的前提,而文化產品內容上的普世價值觀成為文化產業走出去的基本條件,而只有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習慣、傳播方式與國際接軌,才能使文化產品的內容生產有了外在的表達方式和載體。與此同時,文化的多元性決定了我國文化產品內容生產在國際競爭中的制勝法寶必然是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而市場占有率的獲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產的文化產品能否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以及品牌的社會影響力有多大。品牌需經過長期的市場檢驗,并取得大眾認同,才能形成。這是文化產業競爭的高端環節即品牌的競爭,也是文化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
中南大學文學院長,中南大學中國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友權認為如何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項目的轉化,對于中國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但是要注意,當文化資源向文化項目轉化的時候,一方面要避免對資源的過度依賴;另一方面要避免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實際上許多文化資源只是品牌轉化、市場轉化、項目轉化當中的一個背景。比如說好萊塢影片《花木蘭》、《功夫熊貓》以及韓國的《大長今》,都孕育著中國文化元素的很多資源,但它并不依賴和止步于這一資源。近年來我國塑造文化品牌中比較典型的“云南印象”,就是成功把民族民間的資源實現項目的轉化。
由此,他對于未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趨勢概括為文化資源的價值化,文化價值的資本化,文化資本的產品化,文化產品的品牌化,文化品牌的國際化,這是一道方程,解答好這個方程,下一個十年才會讓文化產業成為綠色GDP的一個核心增長體。
主題二:鏈條重整與生態平衡再造
文化產業從產業鏈上來說,包含生產、銷售、服務這樣一個產業鏈條。但是隨著市場的變化和產業的發展,產業鏈條的動態性和自我更替能力不斷顯現出來,這是由產業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所決定的,而非產業規劃所能導向。
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指出,目前的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已經開始出現從產品向產權過度,從生產向服務發展的趨勢,這對于原來設定的產業鏈提出了一種新的挑戰、新的思考,建立一個多層次的文化產業的合理構架和錯位發展的產業生態平衡的系統。
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高書生則提出,把文化產業分為渠道和內容兩個方面,從渠道的角度來講,主要有四條:第一是出版物的發行,包括圖書和報刊,第二是廣電網絡包括有線和無線,第三是電影院線,第四是劇場連鎖。我覺得劇場連鎖可能是下一步要重點發展的,演藝市場要想做起來,必須得比照酒店的模式,按照電影院線運作的方式做起來,可能更好一些。從生產方式來講,有圖書的出版、舞臺的表演、廣電節目的生產,還有音樂等。現在看來要想做文化產業,或者說要想讓社會關注文化產業,必須得堅持渠道優先、內容強勢。
在談到文化產業生態平衡時,歐陽友權主任特別談到了都市與農村文化產業的協同與共贏的問題,中國文化產業起步時主要是靠都市,廣大農村只有旅游業及其衍生產品與服務業,在整個文化產業當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是中國的國情是農業大國三農的國情背景,我們發展文化產業必須要考慮需要我們的產業戰略應該把自己的發展目光投向廣大的農村,以及西部。如何讓城市文化產業帶動農村,輻射農村,實現都市與農村的協調與共贏,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一個大局之憂和大勢之策。中國是處在城市化進程,城鎮化進程不管加快的歷史背景下,并且中國東西部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都很不平衡,實現都市與農村的平衡是我們面臨一個很大的課題。
主題三:產業發展與社會轉型同步
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社會轉型應該同步進行,新的文化產業形態是包容在社會形態轉變和城市化進程中的。在創意產業發展的階段中,創意社區作為支持產業發展的能量發動機,也將對未來社會變革產生深遠影響。
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辦公室主任胡惠林認為,未來非常需要從城市化進程的角度去思考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改變中國文化產業從中央、省、地方的垂直體系,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很可能是城市化進程的形態結合在一起的。
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對此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從產品到產業到集聚區和社會形態,是我們對業態的重新認識。以前我們更多的關注文化產品,后來關注文化產業和市場,后來關注集聚區,但是現在我們認識到所謂文化起作用的不僅僅是創造GDP,更重要的是帶動文化產業所在地的物質、精神文明的同步提高,它要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的變化,這點是我們今天對業態的一個重新認識。事實上,文化產業的生態就是發展和繁榮的問題。生活態度、行為方式、經濟結構、社會形態。是我們今天認識文化產業的生態環境的切入點。
對此,受邀出席此次論壇的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則開宗明義地提出,創意產業發展與研究的三個階段:
第一是創意產業階段,就是在產業層面上,它主要是指文化產業、藝術創造力,這是它的要素。它的載體是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集群,這是產業發展的一個主要載體,從它來看是提升產業的附加值,同時也增加我們創造財富的能力。
第二階段則是產業溢出效應的產生,而且由于應用技術的價值和許多產業相融合發展,所以這時候它的要素已經變成主要是體現知識產權和文化的價值,載體是文化創意成為中間投入的要素,而且創意產業鏈和價值形成系統開始形成。
第三階段則是創意社會的形成,它的要素是公民表決權及消費者的認同,這個時候的載體就是創意城市、創意社區。
要實現社會的轉型,建立創意性的社會結構,就必須培育和扶持各類創意社群,并且為其生存和成長不斷地輸送營養。因此,創意社群是這一巨大力量的發動機和能量源泉,不僅為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動力,也是未來社會組織變革和社會轉型的引擎。
主題四:新興行業創新與傳統行業反哺
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辦公室主任胡惠林按照生產力標準對文化產業形態做一個簡單的劃分。第一個是建立在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以手工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傳統文化產業。第二個是以大規模機械復制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現代文化產業。第三種就是以新興文明為基礎,以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為主要生產方面的后工業時期的文化產業,包括網絡游戲、手機、新一代廣播電視等,是虛擬的文化產業形態。這三種文化產業形態在中國同時存在,無法切割,這是一個我們中國現在的基本國情。下一個十年我們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是有可能是三位一體的、三者并舉的這樣的基本發展態勢。
正如胡惠林所分析的那樣,十年來我們遇見了網絡文化發展方向的同時,也低估了網絡文化發展的速度和創造力量。如今互聯網的大規模普及使網絡文化實現了歷史性登場和爆發性增長,網絡文化生產成為新世紀的標志。而下一個十年,網絡生產和服務作為重要的生產方式將使網絡文化生產成為文化生產的中心,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
對此,四川省文化信息中心主任趙紅川研究員就網絡文化生產的相關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理由:第一,網絡化生產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步伐相互融合,將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第二,網絡文化生產與經濟全球化相互交織,將形成新的網絡生態環境,對國家形態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第三,網絡文化權利與公民權利相互促進,將對當代民主政治建設帶來重大影響。第四,網絡文化方式的革命將與現代消費模式相互推動,對文化生態環境與文化體制機制帶來重大變革。
此外,在本次論壇上,不少與會嘉賓結合傳統行業的實際,提出了對未來十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道路的深刻思考。其中,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原海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文彰認為未來十年對于旅游演藝、慶典演藝、地方精品演藝、戲劇演藝、高雅藝術、傳統演藝來說,需要在今后十年進行創新與轉型,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和產業的發展,而演藝聚集將會繼續加劇,集聚和流動發展的程度如何,將成為演藝產業發展的重大標志。而在談到國有院團演藝的定位問題時周文彰認為,國有院團通過改制、人才流動,按照市場規律的流動,將成為我們演藝發展的孵化力量、帶動力量和融合力量。此外,他還特別強調政府以補貼、購買服務等方式對演藝產業的支持將持續整個未來十年。
來源:文化創意產業參考 責任編輯:傅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