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好事解決了業務經營風險,對企業大有幫助。如果沒有這樣從無到有的跨越,即使企業有相關需求也無所適從。”談到文化部等部門共同開展的保險支持文化產業試點工作,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吳健如此評價。
2011年4月,保監會聯合文化部發布《關于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確定了首批支持文化產業保險試點11個險種,由中國人保財險、中國太平洋財險、中國出口信用保險3家保險企業試點經營,期限為兩年。目前已屆兩年的試點工作成效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乘東風做大事
據介紹,乘著試點工作的東風,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2011年做了一直以來想做而難做的大事——在中國人保財險投保藝術品綜合保險,為旗下經營的藝術珍品上了一道“安全網”,即這些藝術品在館藏、展覽、運輸期間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直接物質損壞或滅失,都能獲得一筆不菲的保險金。“幾倍于保費的保額相對于幾十萬元的保費,對我們企業應該說是收益大于成本。經過兩年多的合作,我們正就新合作模式等投保事宜積極溝通。”吳健說。
據了解,為做好試點工作,3家試點保險機構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相關工作。數據顯示,試點工作啟動后第一年,截至2012年5月,3家試點保險機構推出的相關險種服務文化產業保險重點項目111個,涉及企業76家,保費金額5349.26萬元,實現文化產業風險覆蓋額531.94億元。盡管截至目前的最新權威數據沒有發布,但業內人士估計,這一數據有望大幅攀升。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政策效應輻射帶動和文化、金融等部門指導下,各地通過搭建平臺促進文化企業與金融保險機構對接、推薦重要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設立專項保費補貼資金等方式,努力促成保險與文化產業的“聯姻”。“可以肯定的是,當前圍繞保險如何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政府有推動、保險機構有熱情、企業有需求、業界有建議,為試點工作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有業內專家如此表示。
三方契合何其難
“我們曾經只做過一線當紅演藝明星的人身險,文化產業更廣闊的領域則鮮有涉足。”在某保險機構從事保險業務的資深人士邵先生告訴記者。他解釋說:“文化產業領域的風險性太大,可概括為文化創意很豐滿,但經營風險很骨感。”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各行業產業化程度不一,專業保險機構關注和支持方向也不同,試點工作推出的11個險種多圍繞演藝活動、展覽展示、動漫游戲業設置,也說明了這一點,產業化程度較高、盈利模式相對清晰的行業對保險機構來說“更靠譜”。這一點得到了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蘇州科技支公司有關人士的認可,作為國內首家從事專業性文化保險的支公司,該公司目前的保險客戶多為文化科技型企業,純創意性文化企業雖有接觸,能夠簽單的卻很少,這緣于文化企業“重創意、輕資產”“規模小、融資難”的老大難問題。
據介紹,當前,金融支持文化產業項目篩選多由三方獨立審核推薦,即地方文化部門從產業政策角度推薦項目,銀行、保險機構從各自風險偏好出發分別審核,三方審核結果契合才能確定支持對象。所以,被看好上榜的項目并不多。“我們建立了專業風險評估隊伍,會到企業實地走訪調研,審核企業運轉經營狀況和未來規劃。”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蘇州科技支公司有關人士表示,不少文化企業對能夠幫助其融資、解決生存問題的險種感興趣,而對涉及長遠發展和經營風險的險種則很少關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文化企業中有的拿金融機構支持的資金投資他業;有的在發展壯大后拋開在發展起步期給予其支持的金融機構;有的財務、審計情況不透明……這些文化產業誠信問題是保險機構人士一直憂慮的。“政府可搭建平臺,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改變財政資金直接投放支持企業的方式,建立風險補償池,即從政策平臺、項目篩選平臺、保費支持和風險保障方面建立一整套機制,吸引多方共同支持企業參保才是上策。”有業內人士如此支招。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不少文化企業對保險機構能夠推出為企業量身定做的險種有更多期待。青海藏文化博物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才公太結合常年工作實際認為,推出針對文物等特殊展品的保險很有必要。“不但博物館自身藏品有了風險保障,還會在很大程度上解除私人收藏者借給博物館展覽的后顧之憂。”才公太說。
2009年12月,天創國際演藝制作交流有限公司在美國第三大演藝之都布蘭森獨資購置了白宮劇院及附屬設施,開始走出去長年駐場演出。該公司副總經理張東輝對公司兩次投保獲益的事情記憶猶新。
據張東輝介紹,一次是購置白宮劇院后在當地投保設備器材險,最終獲得6萬美元賠償金,彌補了因劇院水管破裂導致演出設備、器材被水淹的損失;另一次是一名演職人員在美國演出時突發闌尾炎,所獲14萬元保險金償付了醫療費。“出險后,我們即與投保的國內保險機構取得聯系,他們馬上與美國當地的保險合作機構接洽,很快派來直升飛機直接把病人送到了附近醫院,當我們乘車到達醫院時,手術已經做完了。”張東輝說,國外保險機構從服務理念到產品設計、出險賠付辦理效率方面確實進步很多。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教授陳少峰說,國外保險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做法和經驗值得借鑒,比如健全完善的市場交易規則,以藝術品投保為例,藝術品鑒定估值規范、交易透明才會降低市場風險,保險機構才敢于承保。“我們把所有藝術品打包估值后乘以小于1的系數,保險機構對這一數據進行測算,雙方達成協議后再投保就水到渠成了。畢竟現階段保險機構也不想因估值和保費過高,背負太大的賠付壓力。”吳健說。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