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縣委、縣政府提出打造“世界雕藝之鄉”和建設“文化強縣”的目標,把雕藝文化產業列為“十二五”重點發展的八大支柱產業之一,致力推進惠安雕藝產業的轉型提升和快速發展,全力引導企業依靠科技進步和文化創意來提升雕藝水平和雕藝產品附加值,拓展雕藝市場,謀求在更大的空間更寬的平臺上有更大的突破發展。
一、惠安雕藝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惠安雕藝產業規模龐大、技藝精湛、品種繁多。千百年的積淀,現代科技的應用和文化創意的提升,使惠安雕藝發展形成“石雕、木雕、磚雕、泥雕、瓷雕”的五大系列,并且向玉石雕刻延伸。惠安是聞名遐邇的“中國雕藝之鄉”,尤其是石雕、木雕技藝更是“天下一絕”。石雕石材業是惠安的傳統產業,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惠安雕藝產業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和產業更新換代的契機,借改革開放之先機,產業規模及產品種類得到迅速發展。產品按其用途可分為碑石、城市園林雕刻、建材建筑構件、宗教雕刻、石木家私器具、工藝品等六大類,有成千上萬個品種,是國內產業規模最大、工藝水平最高、品種最齊全、加工能力最強的石雕石材生產加工與出口基地。2012年,全縣石雕石材企業843家,從業人數近10萬人,完成雕藝總產值159.04億元,其中:全縣規模以上雕藝企業185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46.43億元,比增16%。雕藝產業已是惠安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有:
1、碑石加工獨占鰲頭。惠安的碑石生產在依靠傳統雕刻技術的基礎上,90年代初期得到快速發展。目前擁有生產企業400多家,年出口總量占全國碑石出口量的65%以上,產品出口日本、韓國、臺灣、東南亞以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近年來,隨著中國殯葬制度的改革和推進,國內陵園碑石需求的潛在市場已成為碑石行業新的增長源。
2、建筑構件發展迅速。惠安石雕石材行業充分發揮雕藝之鄉和建筑之鄉的優勢,把二者的發展有機融合,從單純的石雕石材加工業逐步發展到承接園林古建、建筑裝飾、幕墻干掛等工程;拓展了從研發、設計、生產到施工一體化整條完整業務鏈參與市場競爭。至去年底,全縣有園林古建、室內外裝修、建筑裝飾、幕墻干掛等一級建筑營業資質的企業有5家,二、三級資質企業有17家。隨著中國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房地產業、高檔酒店、豪宅別墅的石雕石材需求不斷增高,回歸自然屬性的豪華、高雅的石雕石材建筑裝飾裝修產品市場空間廣闊,成為惠安石雕石材發展的新亮點。
3、工藝品加工方興未艾。影雕、線雕、玉雕、彩石鑲嵌和小型石雕工藝產品、旅游紀念品日愈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影雕、線雕、彩石鑲嵌等特殊工藝,已逐漸應用到國內外墓碑、建筑裝飾上,工藝品市場空間不斷擴展。
(二)人才培養效果顯現。
一方面加大人才的引進交流和培養力度,與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相繼舉辦了六屆中國雕刻藝術節、五屆中國惠安傳統雕刻大獎賽等一系列國家級國際性的藝術活動。吸引全國28個省市和世界各地的近千名藝術家匯集惠安,開展中外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雕刻藝術現場比賽交流。惠安雕刻界精英連續三屆獲得石木雕一等獎,催生了黃泉福、鄭國明、王文生、王經民、劉國文、蔣惠民、王向榮、張建奎、孔武戰、吳德強等為代表的新一代大師級民間藝術家。另一方面,積極打造人才支撐平臺。依托惠安開成職校開設雕刻工藝專業,謀劃建設雕藝職業學院;與福建省師范大學合作聯辦“雕藝企業精英人才學歷提升班”,并在我縣多家雕藝企業建設雕塑專業大學生的實訓基地,大力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協作關系,促進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良性互動。
(三)品牌影響不斷擴大。
惠安雕藝技術精湛,涌現出一大批標志性、代表性作品,在全國各大城市或山川名勝皆可觀仰,成為惠安石雕藝術輝煌的見證。惠安先后被授予“中國石雕之都”、“中國雕藝之鄉”的榮譽稱號,“惠安石雕”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地理標志獲得國家注冊。目前,全縣已有10家企業獲得省著名商標,4家獲得省名牌產品,1家獲得國家馳名商標,品牌建設和影響逐步擴大。
(四)交流平臺不斷完善。
為進一步全面提升我縣雕藝產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更好地幫助企業拓展國內外市場,打造惠安“世界雕藝之鄉”品牌,先后成功舉辦6屆中國雕刻藝術節、5屆中國惠安傳統雕刻大獎賽和6屆中國(惠安)國際石雕石材展示會等系列國家級、國際性賽事和經貿活動,吸引了全世界60多個國家成千上萬的雕塑家、專家學者和客商參賽參會,被譽為“雕塑家創作的天堂”。2012年11月9—13日,舉辦了第一屆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實現展與銷、展與賽、展與會的圓滿結合。展覽總面積2.5萬平米,700個國際標準展位,有來自國內外209家雕藝企業(其中本地企業占2/3)集中展示價值5億多元的石雕、木雕、玉雕等精品。現場交易和合同金額達1.39億元,意向定單金額11.5億元。
(五)產業扶持不斷深入。
制定出臺《惠安縣石雕石材行業規范管理工作意見》、《惠安縣石雕石材行業準入條件》、《惠安縣關于促進石雕石材產業發展的扶持措施》等3份政策扶持及行業規范性文件,以及《惠安縣開展石、木、玉雕作品版權保護的工作方案》;主持與參與制定了《石雕石刻制品福建省地方標準》和《石雕石刻制品國家行業標準》,其中,《石雕石刻制品》福建省地方標準已于2012年7月23日獲省質監局批準發布,并于2012年10月20日起實施。同時,為更好地提高惠安石、木、玉雕企業藝術作品創新版權保護意識,2012年1月,我縣成立了惠安石木玉雕作品版權登記服務中心,加強版權領域的行業服務與管理。截至目前,我縣576件作品已獲得版權登記。
二、雕藝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現實障礙
(一)內部因素
1、企業規模、管理方式和運作機制已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惠安的石雕石材企業大都為小型私營企業,在全縣1300多家石雕石材企業中,注冊資金在 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只有10家左右,占企業總數的0.8%, 注冊資金在100萬元以下的小型企業730多家,占企業總數的63%。2012年,全縣石雕石材企業84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85家,大部分的企業屬于小規模企業,這些小規模的企業在國際和國內市場參與競爭時就顯得底氣不足。
從企業的管理方式看,約99%的企業都采用家族式管理,企業的財產所有者與經營管理者合二為一,企業主個人與其妻子、兒女、兄弟等親屬,是維系企業與外界的通道,是維系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樞紐。從企業的運作機制看,經營靈活是其最大的特點和優勢,但靈活也意味著不夠穩健,意味著風險度高和投資收益的不確定。
2、傳統雕刻工藝未能得到保護和升華,削弱了行業整體競爭力。
惠安石雕石材行業的優勢在于傳統技藝的傳承上,大批雕刻世家的存在使日益滑坡的傳統技藝在今天勉強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僅僅依靠父子相傳、拜師學藝的方式在當今雕刻藝術不斷推陳出新、中西結合、日臻完善的大環境下已顯得力不從心。惠安石雕工藝在缺乏文化支持的情況下,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和正規培訓的能工巧匠要成為雕刻大師的幾率很低。在石雕石材行業內,最具有藝術價值和知識產權含量的當屬雕刻作品。長期以來,惠安石雕石材行業曾經研制和創作了一大批較完美的石雕藝術作品,而享譽海內外的影雕更被譽為‘中華一絕”。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這些精華作品一面世往往迅速被輕易復制。復制石雕藝術作品的成本低而且魚目混珠,給惠安石雕石材行業帶來極大的危害。目前,全縣石雕石材企業的注冊商標僅50多件,獲省級著名商標和市級知名商標認定也分別只有2件和1件,全國性的馳名商標1件,這與惠安石雕石材行業融承中西文化及建筑藝術之精華”的聲譽和“中國石雕之都”、“中國民間藝術(雕藝)之鄉”的地位極不相稱。
3、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加劇行業間無序競爭。
惠安現有的石雕石材加工企業,由于生產規模不均勻,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一些小企業和小貿易商為了爭客戶而相互削價、互挖墻腳,市場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難以形成有效的競爭機制,造成各種檔次的產品價格都出現不同幅度的下降。
4、企業設備自動化程度低。
由于惠安石雕石材產業是傳統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強度大,生產率低,嚴重制約惠安石雕石材行業的“二次產業”發展。目前,真正掌握前沿技術的仍然是一些發達國家,如意大利、日本等發達國家同行業企業的機械設備先進,生產線工人較少,其20年之前使用的設備比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設備還先進。
1、 高層次、高素質創意人才缺乏。
我縣雕藝文化業高層次的創意產業經營和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領軍人物缺乏,成為制約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大多延續師徒傳藝模式,多數從業人員未接受正規的教育和系統培訓,技術人員缺乏,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制約了整個產業的發展和效益的提升。
(二)外部因素
1、人民幣升值擠壓產品利潤空間,企業發展遭受影響。
惠安石雕石材產品大部分出口,每年為企業帶來了不菲的收入。但人民幣升值使出口型石雕石材企業的利潤空間被擠壓,部分石材加工產品的生產甚至出現虧損,甚至生產越多虧損越大,嚴重挫傷企業發展的積極性。
2、金融服務功能缺位,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經過多年的發展,石雕石材企業間的實力差距已相當懸殊。一些擁有獨立進出口權的規模企業,通過多年資本積累,資金實力雄厚,無需向銀行貸款,而且是各家銀行爭攬的存款大戶。而更多的小企業,由于缺乏資金,一般難以獨立接單,企業常常失去擴大規模的機會。這些小規模企業因資金需求‘短、快、急”、資產結構情況、有效抵押問題和財務信息透明度等問題,很難為現有銀行信貸管理制度所接納,故大多申請不到銀行貸款,所需資金一般采用“互助會”民間借貸和商業借貸形式。另據了解,由于金融機構外匯政策和金融衍生產品開發推廣宣傳力度不到位,致使一些企業對新出臺的政策缺乏了解,未能將新政策的作用發揮到實處,尤其是缺乏對金融產品和金融衍生品的了解,很難利用金融工具規避風險和進行貿易融資,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象較為普遍。
三、發展壯大惠安雕藝文化產業的思路
(一)加強政策扶持力度,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我縣成立石雕石材行業轉型提升工作指揮部,出臺《關于促進石雕石材產業發展的扶持措施》、《惠安縣石雕石材行業規范管理意見》、《惠安縣石雕石材行業準入條件》等文件加大對雕藝行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從政策及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并確定2013年的工作,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石雕產業轉型升級”為主題,大力推進石雕石材行業民營企業“二次創業”。5月份擬再出臺實施《惠安石雕石材行業“整治提升區”建設實施方案》。
(二)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針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加快、波幅擴大的情況,為規避匯率風險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外匯指定銀行要積極向企業宣傳外匯政策,指導企業學習有關外匯知識,提高企業在新形勢下駕馭市場、規避風險的能力。如針對企業進出口涉及的國家和地區較多的情況,建議和指導企業改變單一以美元計價的傳統,尤其是在歐洲客戶的訂單中,力爭在出口貿易合同中使用歐元和英鎊等貨幣計價,以規避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匯兌損失;針對外匯貸款利率較低以及國際市場主要幣種匯率變化情況,鼓勵企業適時運用外幣貸款,以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益。與此同時,石雕石材業經營者也要加強與國外客商溝通,提高對外報價,在穩定國外客源的前提下,對新簽合同合理定價;要學會提高簽訂合同技巧,如在簽訂出口合同時,以即期合同為主,對于遠期合同,增加附加條款,確保掌握價格調整的主動性和可控性。另外,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加強行業協調,對外貿企業出口產品的價格實行監督和制約制度,以保護出口企業的利益。
(三)完善社會服務體系,解決擔保難和難擔保問題。
一是建立符合中小企業經營特點的抵押登記評估體系。要把土地、房產以及動產等的登記評估職能從政府性或準政府性職能中分離出去,建立公正、獨立、高效的評估登記服務中介機構,合理確定收費標準和有效期限,提高辦事效率,減少企業負擔。
二是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借助泉州金融改革春風,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在民間經濟中按不同行業、不同產業建立擔保組織或資金互助組織,運用同業公會或行業協會資金互助組織的資金為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緩解中小企業在生產和流通環節上的資金緊缺問題。
(四)強化品牌建設,促進產業升級。
惠安大部分石雕石材企業不重視自身產品價值的提升和品牌的塑造,需要政府經濟主管部門和職能部門的共同扶持,并有意識的加以鼓勵和引導。石材行業公會要加強行業自律和指導、規范運作,以規模化經營擴大市場份額,以品牌化戰略提高競爭力。在品牌戰略上,要加快申請“惠安石雕”證明商標或集體商標的步伐,擴大“惠安石雕”品牌的影響力,并尋求法律對“惠安石雕”整體品牌的保護。同時爭取注冊資金在100萬元以上的石材企業都有各自的商標品牌。此外,政府應積極組織和號召石材企業參展、參評,同時通過與國內外有資格評選認證的機構合作,加大資質評選的范圍和數量。為打造惠安石雕石材業的“航空母艦”和“護衛艦隊”,增強整體競爭合力和市場開拓能力,擴大市場占有率,可考慮對那些生產技術成熟、產品品質優良、知名度較高的大型石雕石材企業進行重組改造,逐漸組建3—5家產值超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對那些有良好發展潛力的中小型企業,鼓勵走強強聯合、強弱互補的協作發展之路,引導他們互相投資參股組建有實力有特色的有限公司。
(五)建立石雕工藝學校,加大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
在整個石材行業內,最具有藝術價值和知識產權含量的莫過于石雕制品。惠安石雕面對日益追求精湛美妙、融中西文化于一體的國內外石雕市場,其傳統技藝承傳的優勢已受到嚴峻的挑戰。為了適應市場需要,近年來,惠安石雕石材行業公會聘請中國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教授專家前來指導,有的企業與雕塑院校直接聯系,成為雕塑院校的雕刻創作生產基地。但是,這些措施對整個石雕行業工藝美術理論和研發設計等全面提升還是遠遠不夠的。爭取在惠安轄區內建立一所雕刻專業學校,或在泉州有關高等院校增設一個雕刻專業,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基地培訓,不斷為雕刻行業輸送各種優秀的人才。
(六)謀劃多極支撐多元發展,延伸拓展產業鏈條。
一是加強與建筑產業相融合,引導雕刻企業拓展建筑外墻干掛、歐式風格高檔裝飾裝修、園林景觀、城市雕塑、紀念性建筑、宗教場所等業務,把石雕藝術融入建筑裝飾、建筑構件中,使石雕產品和建筑藝術交相輝映,實現雕刻企業從設計、制造到施工、安裝一條龍的經營模式。鼓勵企業申報園林古建、建筑幕墻、幕墻設計與施工一體化、裝飾裝修與施工一體化、裝修裝飾工程等設計和施工資質。
二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融合,大力推廣采用智能化控制設備,加快石雕石材行業的吸塵設備,磨機基本自動化設備,雕刻機自動化設備,切鋸機器的消音等專項設備的技術改造,引進現代化成套工藝技術設備,減少用工成本和減輕勞動強度,改善勞動環境,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吸引高等院校研發機構,機械廠家與企業合作,共同研發除塵設備、石材機械、石材輔料、石材廢料循環利用及自動化生產設備等,發展循環經濟。
三是大力推進雕藝與旅游融合。積極引導雕藝企業推行“5S”管理模式,合理改造臨街臨路立面及產品展示場的合理布局,形成各有特色的工業旅游景點;積極引導有條件的大師工作室串并形成大師工作室群旅游點,充分展示不同大師不同風格特色的雕藝作品,打造大師作品旅游點;高起點建設玉雕基地,強化景觀、配套建設及總體立面效果控制,打造4A級工業旅游觀光點,與崇武古城風景區、青山灣濱海旅游區、雕藝文化長廊、國際雕刻公園等著名旅游區聯動運作,形成惠安特色的雕藝文化旅游區。四是高起點規劃建設玉雕創意基地。通過玉雕創意基地的開發建設,實現雕藝產業從大件向小件,從室外向室內產品、向旅游產品及配飾等延伸拓展。同時,在繼續扶持石雕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引導企業向多元雕刻、文化創意、品牌運作等高附加值方向轉型提升,實現“惠安雕藝”的國際知名度的不斷提高,推進惠安雕藝企業“二次創業”。
來源:惠安雕藝文化產業園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