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科學院發布消息,清華大學施一公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的4月25日,他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成為美國雙料外籍院士,施一公應該是具有世界聲譽的科學家,能與他比肩的中國本土科學家,鳳毛麟角。
由此,不由得想起2011年上一屆中科院院士評選來。在那一屆評選中,從美國同時歸國的世界生命科學領域里的華人雙雄施一公與饒毅,雙雙報了名。施一公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回國前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饒毅當時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回國前為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憑他們的杰出學術成就,當選應該是比較順利的。但蹊蹺的是,饒毅在第一輪評選就被刷了下來,施一公好歹進入了下一輪,但在最后一輪評選中,還是被刷了下來。雙雄雙雙落第!
他們雙雙落第的原因,有些撲朔迷離。有傳言說,他們回國時間不長,對國家的貢獻不大,是落第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個原因聽起來有些冠冕堂皇,但仔細分析,漏洞百出。對國家的貢獻,應該是院士評選的重要條件之一,但絕不應該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還是對整個科學事業的貢獻。施一公、饒毅對世界科學事業都做出了貢獻,這是中國科學家乃至整個華人世界的榮譽,那當然也為中國爭得了榮譽。把他們不在中國本土取得的非凡成就一筆抹殺,匪夷所思!
何況,他們回國后,也陸續在一流國際期刊發了好些高質量的論文。光憑這些優秀論文,他們也夠評選中科院院士了。因為不少中科院院士,很難在一流國際期刊發論文,何況是《科學》、《自然》這類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期刊。
由傳說中的“國家貢獻論”,又想到了若干年前袁隆平參評中科院院士的陳年舊事。袁隆平作為雜交水稻之父,對國家的巨大貢獻有目共睹。當時的評委對袁隆平卻又不是以對國家貢獻論英雄了,而是說他理論上沒有創新。真是欲抹殺你,何患無辭!更令人憤慨的是,袁隆平并非沒有理論上的重大突破。他突破了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也許,袁隆平發表的論文不長,沒有洋洋灑灑,不入評委們的法眼。但如果照此推理,當代最偉大的生物學家沃森等人的關于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的不到一頁的論文,那就只能是小學生作文了。而實際情況是,和他同時代的所有生物學論文加起來,恐怕還敵不過那不到一頁的論文!
中科院院士評選的敗筆,還遠不止這些。屠呦呦與張亭棟沒有入選,也應該是中科院院士評選永遠的痛。據權威人士稱,這2人可能是中國本土離諾貝爾科學獎最近的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的屠呦呦,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青蒿素的最主要發明者之一,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張亭棟是砒霜治白血病的最主要的發明者之一。青蒿素的發明,挽救了千百萬瘧疾病人的生命。砒霜治白血病,同樣也挽救了成千上萬白血病人的生命。屠呦呦還因青蒿素等發明,于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最高級別大獎。不少得了拉斯克獎的科學家,后來得了諾貝爾獎。
有評委可能會說,他們沒有申請,怪不得我們。此話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但作為評委,作為中國科學院,能不能胸懷更寬廣一些,求才若渴,主動聯系他們,把他們攬入懷中,就像主動聘外籍院士一樣。退一步說,先前他們沒有名氣,可能不為人知,但現在他們有名氣了,知道了,能不能主動聯系他們?如果連這些都不愿做的話,也太讓人失望了。
如果中國本土首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竟然不是中科院院士,那就難堪了!
來源:中國青年網 責任編輯: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