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業網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閩南風俗 > 正文
閩南文化 光耀四海
發布時間:2013-05-26 來源:泉州晚報

著名戲劇家曹禺題詞 (尤春成 翻拍)

   活態傳承世界級文化遺產

在古代人類文明的記錄方式中,音樂的記錄和傳世最難,泉州南音何以千年傳承不滅?

南音是古代中原文化流傳至泉州,與當地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產物。現在泉州城鄉的大街小巷,庭院廣場,都能見到人們三五成群在彈唱南音。

“在閩南人的生命軌跡中,始終有南音相伴,無論是婚喪嫁娶的人生禮儀,還是喜怒哀樂的人生情感,南音都能撫慰人們的心靈。”泉州南音樂團團長吳少傳說,南音中彌漫著中華民族傳統人文精神,表達了閩南人一生的情感訴求,因此被一代一代地傳唱著。

參加南音表演活動的人們互稱弦友,弦友們自由結社、以樂會友,共同享受人與人之間的愛與尊重。樂社已成為南音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南音得以弘揚的重要載體。當今,500余個樂社遍布泉州城鄉,其中晉江深滬御賓南音社已有381年歷史。

泉州正式啟動南音申報“非遺”以來,南音這一古老樂種的神秘面紗逐步被揭開,與眾多音樂大家“血液中的音樂基因相互唱和”,成為海內外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南音保持千年優秀的品格而不受污染,是綠色音樂,是綠色文化,是我們中國音樂的根,是我們的母語!我們應當竭盡全力去保護它、發揚它!”2005年元宵期間,著名琵琶大師劉德海率中國音樂學院的百名師生來泉進行“音樂尋根之旅”時說。

   三大傳世古譜見證活化石

南音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是閩南人千百年來世代傳承、深受廣大民眾珍愛的音樂文化遺產。

在采訪中,許多專家認為南音之所以千年傳承不滅,除了樂師的口傳心授之外,主要歸功于它的記譜方式。南音所使用的樂譜是源于公元7世紀以前的“工乂譜”,目前只存在于南音之中。“工乂譜”是古代人類音樂信息錄入技術的一大發明,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獨特產物。

那么,現存有什么典籍古譜傳世呢?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社長鄭國權是這方面的研究專家,他說,近二三十年來,泉州有幸發現一部四百年前明代刊刻的戲曲弦管古本、兩部分別于清中葉手抄和木刻的弦管指譜。它們都是當世孤本,無價之寶,它們的出現具有傳奇色彩。

據介紹,明代三種戲曲弦管古本由英國牛津大學龍彼得教授,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先后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和德國薩克森州立圖書館發現,是泉州戲曲弦管史上破天荒的大發現,意義非凡。其后,鄭國權對三種古本的戲文和曲詞一一進行點校,然后用龍彼得論文全篇(五章)的中譯稿,連同全部書影及其點校本,合編為《明刊戲曲弦管選集》一書,于2003年出版。

另一部是海內外尋覓多年、難得一見的古譜《文煥堂指譜》,2002年卻悄悄出現在臺南臨安路玉市上,幸而為成功大學的胡紅波教授高價買下。我市有關方面立即與胡教授聯系,商談合作重版的意見。第二年《清刻本文煥堂指譜》正式出版,并作為泉州南音申報“世遺”的重要典籍附件。

第三部是鉤沉而來的《袖珍寫本道光指譜》。這部古譜為石獅吳抱負先生所珍藏。古譜發現后并經編校制作,于2005年底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