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業網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學術研究 > 正文
南音老專家考證南音起源古緬甸國
發布時間:2013-05-27 來源:泉州網

  驃國樂的流播、嬗變與泉州南音

  (一)跨越時空、歷經演化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因驃國王“有內附心”而為其策劃向德宗獻樂,全過程煞費苦心。德宗卻以其樂“無足采”,于是驃樂飄出宮闈,廣為傳揚。唐統治者重視音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社會功能。先前驃樂已“洋溢于南詔”,此番更得唐人喜愛。

  韋皋治蜀21年,政績卓著,也不會忽略他曾為之精心策劃并記譜的高雅優美驃樂,作為“宣揚教化”而施政傳播;還有他的節度使署衙,原是隋蜀王的蜀王殿。里面的靈和殿,歷來都是歌舞管弦之所,不乏才藝精湛藝人的身影;且韋皋擅長音樂,座中兼有賓伎,驃樂當也有發揚展現其中的時空。韋皋宅中還養驃人的崇拜物孔雀,“暇日與諸公共玩。”的懷驃情結。劍南西川節度使署衙的成都,唐代有“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揚(揚州)不足以侔其(成都)半”之稱。其間韋皋傳揚驃樂,五代的前后蜀主,一脈相承。包括教坊唐樂,也保存較好。宋初“國朝大樂諸曲,多襲唐舊”、“宋初循舊制置教坊”而唐樂也只有蜀教坊樂工才得精通。況且五代的后蜀,也是燕樂歌曲的中心地帶。因此宋平蜀帶走“西川樂工”竟達139人,占宋教坊總人數近1/3,皆“四方執藝之精者”。從此唐樂、驃樂攏總隨后蜀教坊樂工入宋了。

  唐代以來,泉州一直是閩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社會相對穩定。五代至北宋初,這一海港城市已呈現“千家羅綺管弦鳴”的盛況。宋元時期,更是“漲潮聲中萬國商”的東方大港,經濟繁榮,人文鼎盛。宋室南渡,泉州成為“可避兵”的大后方,可茍安的“富州樂郡”的陪都。建炎三年(1129年),管理宗室事務的機構南外宗正司及宗子349人一齊移入泉州城區中心(今泉州梨園戲劇團團址)。

  至景炎二年(1277年)的148年中,繁衍及遷入的宗子達3200余人,所有俸給及一切生活費用,全“請給”于泉州。由于南宋朝廷恢復宗室正任以上可借教坊樂人教學,京都諸多雜劇、提線傀儡、唱歌、舞蹈等國家級藝術家,紛紛前來。至此,司內雜劇歌舞、繁弦急管,好一派升平極樂的景象。其間又有建炎初及紹興末的數次罷教坊,泉州又是這些教坊藝術家首選的地方。一百多年間,不知多少接踵而來,但他(她)們一屆年老或適當時刻,就流轉民間教樂傳藝。尤其是景炎元年(1276年)元兵攻陷臨安、直下福州。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