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權
為南音成功“申遺”尋找歷史憑證
今年6月,《明刊三種》古樂專場音樂會在2013世界閩南文化節隆重推出,四百年前的古曲傾倒了海內外弦友。
在演出過程中,鄭國權生動的講解讓現場觀眾對這些古曲文化內涵有了深刻的了解?!睹骺N》是明代萬歷年間刊行的《滿天春》、《鈺妍麗錦》和《新刊弦管》等三種閩南戲曲、弦管選集的合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際著名漢學家、英國牛津大學龍彼得教授先后在英國和德國圖書館發現,是弦管最早典籍。
鄭國權說,《明刊三種》有272首曲目,又有16折戲歸屬梨園戲的9部傳統戲。“1993年,一次偶然的機緣接觸到這部前所未見的重要史料,深受震撼,感到這無異于泉州歷史文化積淀的大面積發現。”鄭國權說。
泉州2002年6月啟動南音(弦管)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候選項目”工作,鄭國權負責起草申報文本。他回憶說,當時急需有重要的“歷史憑證”來證明南音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價值。拿什么來證明呢?于是他再次把《明刊三種》詳加校訂加上龍彼得全篇論文,同時從臺灣朋友處爭取來一部失傳多年的清代《指譜》,經編校合成一套兩卷本的《泉州戲曲弦管研究叢書》,為南音“申遺”的最終成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編校出版一批海外孤本
“泉州的文化遺產,積淀深厚,尤其是弦管與戲曲,更是豐富多彩,及時加以搶救是當務之急。”鄭國權說,1985年成立的以朱展華為社長的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自覺地承擔起這項任務。
1996年年底,鄭國權退休后也集中精力參與這項工作。當時他萌生了將泉州自明清以來的梨園戲、傀儡戲的劇目、音樂、表演等匯編為一部“叢書”的構想,并付諸實施,同時繼續千方百計在海內外征集資料。經過全社同仁的不懈努力,終于取得超過預期的成果。2000年年底,十五卷本六百多萬字的《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終于全部出版。2001年,泉州市人民政府特為這部《叢書》頒發一個唯一的“市長特別獎”。這一年,他又編校一部《泉州明清戲曲與方言》,作為《叢書》的第十六卷。2004年,這部十六卷本的《叢書》逐級上報參評。2006年,國家文化部公布第二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評獎結果,《泉州傳統戲曲叢書》榮獲一等獎,同時上報的《明刊戲曲弦管選集》和《清刻本文煥堂指譜》獲三等獎。
鄭國權說,泉州戲研社的作用,歸結為一句話是:20世紀以來海內外發現有關泉州弦管與戲曲的診貴資料,泉州戲研社都一一征集到手,并全部編校成書,其中正式出版的涵蓋了傳統戲曲、弦管和方言等方面的書刊46本,2000多萬字。
來源:泉州網 責任編輯: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