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家觀點 > 內容

從原創到市場,本土音樂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13-12-10

    作為最具代表性的西方當代流行文化樣本,音樂劇在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一方面,少數原版名劇市場火爆,業界對發展原創音樂劇呼聲四起;另一方面,大眾對音樂劇一知半解,音樂劇本土化道路艱難曲折。

    “舶來品”落地之旅不穩當

    《貓》、《歌劇魅影》、《巴黎圣母院》、《媽媽咪呀》、《悲慘世界》……這些名字,對中國文藝青年來說并不陌生。自從2002年《悲慘世界》首次登陸上海大劇院以來,越來越多的英文原版音樂劇搶灘中國市場,成為許多人掛在嘴邊高談闊論的城市文化風尚。

    而那些從紐約百老匯或倫敦西區歸來的人,無不激動萬分地描述著觀賞音樂劇時的澎湃心情。更有人信誓旦旦地要讓原創或半原創的音樂劇在國內大地上“星火燎原”。由此,《媽媽咪呀》、《貓》、《巴黎圣母院》先后有了中文版,以“譯制片”的形式在國內巡演推廣。《白蛇傳》、《金沙》、《雪狼湖》、《蝶》、《電影之歌》等土生土長的音樂劇也揮金如土、喧囂上演。

    在國內,音樂劇市場化的主要推手有三家機構:上海大劇院、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亞洲聯創公司。這三家機構的決策人物在不同時期為中國音樂劇發展畫出的“路線圖”竟然如此驚人的一致:分三步走——第一步,引進國外經典名劇,培育音樂劇市場;第二步,制作中文版的經典音樂劇,借此培育本土化的專業演員和運營人才;第三步,創作和制作本土音樂劇。

    在世界最大的音樂劇出品方——卡梅隆·麥金托什音樂劇公司的循循善誘和幫助下,中國的音樂劇摸著石頭過河,以“無知者無畏”的姿態走過了最初10年的探索歷程。也許是太心急,他們并沒有嚴格地按照“三步走”的方略邁步,而是步履交錯——一邊引進原版劇目,一邊就在雄心勃勃地翻譯改編,同時難以按捺的原創沖動也催生出一批半生不熟的本土音樂劇。

    與音樂劇的發展現狀比,中國的音樂劇教育似乎更加超前。早在1992年和1994年,在大多數中國人還不知音樂劇為何物的時候,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兩座高等藝術學府就先后開設了音樂劇專業。演員孫紅雷,就是中戲第一屆音樂劇班的畢業生。令人深思的是,由于整個中國并無音樂劇可演,孫紅雷所在的音樂劇班100%轉行。盡管如今演藝市場不知比當年成熟了多少倍,觀眾的消費能力也不可同日而語,但真正能夠將音樂劇創作的雄心堅持到今天的,卻屈指可數。作為“舶來品”的音樂劇,在中國的落地之旅并不穩當。

    “描紅”終非長遠之計

    在不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對歐美經典音樂劇進行漢化移植,便成為一條捷徑。這種猶如書法練習中“描紅”的行為雖然亦步亦趨,卻確實有很多項目嘗到了甜頭。從一年內全國巡演百場的中文版《媽媽咪呀》,到用中文演唱艾略特詩作的《貓》,再到《巴黎圣母院》,無不走了這條投機色彩濃厚的商業路線。

    然而,音樂劇畢竟是一種以歌唱為主線的舞臺藝術。此種“描紅”,無論臨摹得多么惟妙惟肖,都難免產生“拷貝”帶來的隔膜感,文化的差異、語言的分野和感官的錯位,都為音樂劇在中國落地筑起了一道無形的隔離墻。《媽媽咪呀》去年到深圳演出時,筆者就深深感到,盡管翻譯者已經絞盡腦汁在彌合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鴻溝,然而,單是這個在西方并不難理解的性解放題材的故事,就無論如何也無法“中國化”。

    原創音樂劇,則是縈繞在許多有志之士心中的又一個夢。李盾、三寶、小柯、關山、金培達……這些有才華、有決心的音樂人都以決絕甚至悲壯的姿態做出了不少探索。從藝術上來說,這些作品大多還屬于“照貓畫虎”之作。以《蝶》和《雪狼湖》為例,創作者信奉“故事要簡單,要留有展示音樂和華麗場面的空間”的理念,結果依舊造成觀念陳舊、故事老套、硬傷頻頻。

    中國的創作者們總想獨辟蹊徑,另創新路,卻忽視了音樂劇的娛樂功能和都市文化特征,而使主題黏滯,音樂郁結,包袱沉重。在舞蹈上,編創者對爵士舞、拉丁舞這些現代舞蹈語匯把握生疏,導致音樂劇弄不好就成了不倫不類的“民族歌舞劇”,或者像個歌舞晚會,模糊了音樂劇的基本特征。

    落差不只在舞臺之上

    好萊塢與百老匯的聯手共謀,讓《紅磨坊》、《芝加哥》、《悲慘世界》、《獅子王》等音樂劇成為商業領域的吸金利器。在中國,只有一部陳可辛的《如果·愛》,算是吃了音樂劇電影的螃蟹,只可惜未能轉化為現實版的音樂劇作品。

    盡管音樂劇目前在中國是個時髦的品種,然而這種趕時髦卻多數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血本無歸者比比皆是。

    在創作方面,是拷貝、模仿還是建立自己獨有的風格體系,也成為當下中國音樂劇面臨的課題。不過,表演只是全部環節中最后舞臺呈現部分,而背后的產業化運作、人才培養、管理和營銷機制,才是音樂劇的核心。國產音樂劇與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的差距,絕不僅僅是舞臺上,而是從臺前到幕后的每一個環節、每一根鏈條上,都需要大量補課。

    音樂劇市場的培育并不僅僅是靠引進或改編經典劇目就能簡單實現的,即使在市場已成熟的英美等國,音樂劇市場的培育仍在不斷探索新的方式。尤其是單劇場的駐場場次和多場次的巡演能力,幾乎成為當下中國音樂劇的短板。中國目前沒有一家專門的音樂劇劇場,沒有一部長期定點進行駐場演出的劇目。而被稱為百老匯“四大名劇”的《貓》、《歌劇魅影》、《媽媽咪呀》、《悲慘世界》,無論哪一部都至少上演了5000場以上。在產業化方面的差距,完全不在一個級差。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艾瑪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亚洲七久久之色九 | 日韩精品中文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高潮在线观看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福利 | 在线看AV永久免费 | 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