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家觀點 > 內容

萬變不離“俗”之魂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yè)網】 時間:2013-12-20

漫畫  
  徐鵬飛

  俗話說“生書、熟戲、聽不厭的曲藝”,但是隨著社會生活和傳播環(huán)境的變化,“聽不厭”的曲藝也有了危機感。近年來,曲藝界出現了一些創(chuàng)新之作,如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李伯清的“短打評書”、嘻哈包袱鋪的“時尚相聲”等,原本的鄉(xiāng)野藝術通過改造不僅走上了劇場舞臺,還通過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風靡全國,曾經的“土掉渣”似乎一下子成了大眾文化市場的“香餑餑”。

  怎么看待這些創(chuàng)新的曲藝樣式?這要從曲藝作為通俗文藝的特點說起。“通俗”的“俗”有三層含義。一是指曲藝貼近民眾的表現形式。曲藝是與大眾血脈相連的藝術,它的演唱形式生動活潑,演員與觀眾展開真誠而頻繁的情感交流,在田間地頭的演出中,我們甚至很難分清演員與觀眾的界限。二是指內容上的喜聞樂見。曲藝反映了民眾的日常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它生動地表達了民眾的喜樂與好惡,看過諷刺相聲《巧立名目》的觀眾至今仍然記得牛群那句“領導……冒號!”三是指作品體現出來的地域文化和風俗人情。曲藝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精神與民俗文化,馬三立的津味相聲正是因為夠“哏兒”,才倍受觀眾喜愛。

  前面提到的那些形式創(chuàng)新的曲藝,不僅沒有丟掉曲藝“俗”的魂魄,而且通過形式與內容的大膽革新,把“俗”與當下觀眾的生活現實、情感訴求和接受習慣打通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用普通話取代了上海方言進行表演,但普通話版依然“俗”,是因為它所反映的內容大到股市、房價,小到柴米油鹽,都是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表演中的冷幽默、市民趣味,深刻體現了“海派”文化的精神內涵。可以說,無論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式的革新,還是對表演語言的改革,都保留了曲藝喜聞樂見的內容和地域文化精神,更高明的是,這些革新還擴大了曲藝觀眾的受眾面,創(chuàng)造了大家都接受的藝術形式,加深了曲藝與觀眾的血脈聯(lián)系。當然,這一過程也產生了很多失敗的教訓。如一些曲藝過分依賴聲光電等現代設備的包裝,忽視了對內容的打磨,使作品流于空洞蒼白;為了凸顯視覺效果,一些創(chuàng)編者還常對曲藝進行歌舞化的改編,結果是消解了作品的地域色彩、切斷了演員與觀眾的交流。這些嘗試失敗的原因,就是改變了曲藝“俗”的魂魄。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需要曲藝,需要這門“俗”的藝術,是因為它不僅具有娛樂大眾的功能,還具有更加深遠的文化價值。曲藝首先是一種情感的粘合劑。面對面的交流彌補了當下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能為觀眾提供其他媒介傳播難以企及的現場快感。所以,即使有了電視、網絡,但人們仍然留戀直面觀眾的曲藝表演。也正因此,小劇場相聲、鼓曲表演方興未艾,且往往高朋滿座。曲藝為觀眾帶去了無窮的歡樂。作為喜聞樂見的藝術,曲藝及時傳達了人們的心聲,反映了民眾的生活感受;通過欣賞,觀眾釋放了生活壓力,獲得了身心雙重“痛快”。曲藝甚至成為觀眾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藝諺說:“相聲演員的肚是雜貨鋪”。包含在曲藝中的典故、歷史知識與生活常識會自然而然地傳達給觀眾,曲藝也擔負了普及文化知識的任務。更重要的是,在跨地域的交流中,曲藝突破了地域限制,成為了民族共同的文化遺產。體現在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和風俗人情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們不僅深刻地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也成為培養(yǎng)民族認同、增進族群凝聚力的文化資源。看過電視劇《四世同堂》的觀眾,會被主題曲京韻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中堅忍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染,是一證。

  盡管當代社會快餐式的大眾文化特別流行,但曲藝仍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具有被大眾接受的藝術形式,還保留了地域色彩鮮明的文化精神,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多元表現手法,成為當代中國文藝園地一抹清新、別樣、饒有魅力的色塊。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20日 24 版)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艾瑪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不卡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2021 | 新91精品中综合久久久久 | 亚洲免费高清A在线 | 亚洲性爱之国产精品 | 亚洲中文不卡电影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