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市場”何許人也?83年前遠渡太平洋,以“國劇”唱紅大半個美利堅的梅蘭芳博士,他就是。他不但是開了中國京劇“走出去”對外商演的先河,而且成為探索現代化文化市場的先驅。李長春同志在其剛出版的《文化強國之路——文化體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新著中,深刻揭示出藝術人才是在市場闖蕩中由觀眾來任命的,以“沒有市場體制,就產生不了梅蘭芳”來鞭策“后來人”,希望他們成為當今文化新市場的“弄潮兒”。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梅蘭芳訪美商業演出和文化交流,是受邀于司徒雷登。可是當籌備就緒、訂好船票即將成行時,司徒雷登卻發來電報說美國經濟危機大蕭條婉言相勸梅先生取消此行,其后接到堅決要去的覆電,那位“中國通”只好叮嚀梅多帶點錢,以防“回不了家鄉,見不著父老”。正因為此行困難重重,非得將成本一減再減——演員才6名,樂隊僅8位,連做公關宣傳、品牌營銷的齊如山總共21人,可謂“精兵簡政”的了。管衣箱化妝的要兼跑龍套,唱旦角的要頂老生行當,如此“寒酸”商演,哪能會將紐約的定價美金6元戲票“炒”到16元,謝幕之后梅蘭芳與上臺的“粉絲”握手十多分鐘,其中竟有“第二次握手”的,連卓別林、范朋克等名流都被吸引去觀賞喝彩,高等學府也主動來授予博士頭銜。
幸虧那位上個世紀初的老“海歸”齊如山諳熟國際文化市場,早在赴美巡演前6年多就開始策劃,編好了的《國劇淺釋》,筆者曾淘到這本“圖文并茂”的舊書,書中把國劇的唱做念打、服裝道具、臉譜化妝、音樂伴奏等中國京劇之獨特組織詳細介紹,甚至把梅派唱腔的工尺譜讓捧紅了“瞎子阿炳”的劉天華翻成五線譜讓洋觀眾“一目了然”。他對于梅蘭芳的“包裝”更是不遺余力,特輯《梅蘭芳歷史》,從其生平、創意、到他擅長的旦角之由來和在國劇中地位都作了精辟詮釋,讓你伸長了脖子等待“芳容”亮相。在成行半年前他把介紹京戲和梅氏的文字照相分別寄往西雅圖、紐約、華盛頓、芝加哥、洛杉磯、圣地亞哥、舊金山和檀香山等商演城市,讓主流報刊娛樂雜志“廣而報之”,所以保證了72場演出都獲圓滿成功。
遺憾的是,近來耳聞、日前目睹的關于梅蘭芳的各種紀念活功,沒有著眼于“梅市場”。聚焦于文化市場和觀眾的結合,方能使中華藝術不斷推陳出新,才能催生出21世紀的新梅蘭芳和創意創新人才。創意產業,就是要可復制的,否則再好的創意無法產業化只能束之高閣而已。齊如山以及受梅之邀甘當“譯制導演”的張彭春等人“群賢畢至”,齊心襄助梅蘭芳而合力釀成的“梅市場”,應該是可以復制的。
“政府是投資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評獎是主要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宿。”這種文化體制的弊端不改掉怎能邁上文化強國之路?李長春同志說得在理:“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進市場,由市場來檢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檢驗就是群眾檢驗。”在復制“梅市場”過程中,開拓中國特色的文化新市場,筆者翹首以待。
來源:新民晚報 責任編輯: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