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軒鶴
城鎮建設,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日前在京舉行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這一文藝范精彩表述,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幾乎同一時間,我市為建設“東亞文化之都”,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位,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計劃到2015年打造1—2個國內知名度較高的文化旅游品牌景區、推出1—2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特色文化旅游演藝節目、建成1—2個享譽國內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古鎮(村)等。而綠色、宜居、生態發展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正是特色文化旅游的有力保證,也是未來泉州旅游業最大的發展潛力。
生態城鎮化是指在城鎮化進程中,統籌考慮城鎮建設與人口、環境、資源、產業、文化、社會和諧等之間的關系,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全面建設綠色環境、綠色經濟、綠色社會、綠色人文、綠色消費的生態城鎮。而生態旅游作為生態城鎮化的主要模式,以保持良好的自然風貌、豐富的文物古跡等旅游資源優勢,讓城鎮可持續發展。
開門見山,闔窗聽水,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多年來,泉州在生態保護和生態旅游方面做足文章。在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泉州注重保護好閩南文化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并在此前提下進行規劃、建設。而如今要實現文化旅游融合、打響泉州品牌的目標,更應重視處理好城鎮化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無論是鯉城區筍江文化休閑廣場、仙公山國家4A級旅游景區·佛道儒三教朝拜圣地、中國惠女民族風情文化村、安溪·世界閩南文化旅游城、圍頭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基地、余光中“鄉愁”文化園,還是中國第一個以大海、古城為背景的實景演出品牌——崇武古城景區惠女風情表演,這些項目都涉及城鎮化建設和生態保護,“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如今遠山翠嶂曾得幾回見?“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現在谷音花語能得幾回聞?一些城市粗放的發展方式,給我們提了個醒:城鎮化進程中,拆除的不僅是村落和老房,更拆掉了祖先延續下來的民俗和文化,拆掉了人們對鄉土的那份情愫。如今,站在現代都市與歷史記憶的十字路口,人們心中少不了那一縷淡淡的鄉愁——清晨推窗時吹面不寒楊柳風,披霞晚歸時沾衣不濕杏花雨。以現代化為特征的城鎮化,自然不能拒絕高樓大廈,但也絕不是冰冷的水泥森林。將城市融入大自然,接續傳承、留有記憶、勾連古今,既有現代元素又有歷史文脈的城鎮化,才能給人深刻印象,才能使人流連忘返。
生態城鎮化建設,使城市周邊的鄉村更具有旅游吸引力。江南古鎮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古樸的民居建筑、獨特的水鄉風貌吸引著眾多游客前往,當地的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西塘古鎮僅今年10月1日一天,一個入口售票點門票收入就達到30多萬元!云南推進旅游與城鎮化協調發展,以城鎮體系規劃為指導,合理安排重點旅游沿線的小城鎮布局,把發展旅游、城鎮化建設與保護利用歷史遺產資源、民族民俗文化、自然風景名勝相結合,取得城鎮化建設和旅游業發展雙贏。這些經驗都值得我們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時借鑒。
十八世紀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有傳世名篇《人,詩意地棲居》。詩意地棲居,是古往今來人類所追求的理想家園,也是游客心所向往的地方。時下,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號角已在泉州僑鄉大地嘹亮吹響。號角響處,將是一座更美麗詩意更生態宜居、有歷史傳承有文化記憶的充滿活力的現代旅游城市,在海峽西岸崛起。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