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陳智勇 郭慧杰 通訊員陳德杉)位于洛陽橋橋頭的昭惠廟經過近一年的修繕,終于在日前完工,古廟重現千年風貌。16日,泉州臺商投資區洛陽鎮舉行昭惠廟重修落成慶典,吸引了泉州眾多文化界人士和洛陽當地群眾到場參加。
“未有洛陽橋,先有昭惠廟”。作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示范區”的示范點,昭惠廟位于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洛陽橋橋頭,坐北朝南,占地300多平方米。如今廟內外尚存9方碑記石刻,對研究洛陽古橋的歷史有參考價值。昭惠廟1979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之附屬,2002年,被泉州列為“海絲”申報世遺的考察點之一。
洛陽昭惠廟曾于明嘉靖、萬歷,清道光、咸豐年間進行四次修葺。新中國成立后,又有較大規模維修。近年來,古廟因白蟻侵害,部分木構件嚴重遭到損壞,面臨倒塌的危險。2012年11月,昭惠廟按照建筑原型,以不改變原結構,充分利用舊構件,修舊如舊的原則,破土動工。2013年4月,開始重修,歷時近一年,于日前完工。“重修后的廟額仍為清光緒狀元晉江吳魯的墨寶,而新修葺的12對門柱楹聯則出自省、市書法家之手,楹聯融入了許多閩南文化元素,如海絲文化、歷史文化等,大大提升了古廟的文化品位。”洛陽文史研究會會長陳德杉說。
泉州市文聯副主席、昭惠廟董事會名譽會長陳瑞統說,昭惠廟流傳著眾多的民間掌故和傳說,與“海絲”文化息息相關,通過重修不僅彰顯了古廟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提高了古廟的文化品位。他希望,泉州作為東亞文化之都,可以充分挖掘各種文化資源的內涵,使其在發展旅游文化、發展對外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