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文化行業并購潮仍將延續去年的活躍態勢
文化部部長蔡武昨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表示,2014年將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出臺文化與金融合作的相關政策,推動文化產業園區、文化會展業轉型升級,抓好經營性文化產業。
多位文化產業投資人士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文化板塊列為十五項改革之一,說明國家對于文化軟實力的重視,可以預見未來國家對于文化產業的投入將會持續增加,行業的長期向好趨勢可以繼續確立。
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扶持政策的陸續出臺,文化產業在證券市場的表現愈加搶眼。梳理發現,2013年共有10家文化企業實現海外上市,其中4家在我國香港上市,6家在美國上市。而根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報企業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1月2日,共有47家文化企業在錄。此外,2013年文化產業領域共有30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
除此之外,傳統金融市場也已經開始與文化產業進行對接,并取得初步成效。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文化產業長期貸款余額達到1500億元。全國性商業銀行文化信貸產品趨于成熟,價值開始凸顯。信貸質押主要圍繞無形資產與收益權等形式展開,重點投向了廣播影視領域中的傳統大中型國有企業及民營龍頭企業,新聞出版行業和文化旅游業受到重點關注,新型文化業態的個別企業獲得信貸支持。
“2014年,文化企業將迎來新一輪上市小高潮,境內和境外資本市場將出現帶有中國基因的明星企業。”清華大學新經濟與新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德良表示,銀行、保險、證券和信托業或有新的政策及舉措來推動與文化產業的對接和融合發展。
與此同時,從相關部門了解到,相關部委正在著手制定《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有望于近期推出。
“隨著文化與科技、網絡的融合,網絡游戲等與互聯網有關的文化產業發展快速,報紙、電視等傳統文化產業也轉向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推出新聞手機客戶端、官方微博等新產品。”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我國的文化形態正發生快速變化,文化產業企業也應關注受眾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積極探索產業新形態。
此外,業內人士預計,2014年文化行業并購潮仍將延續2013年的活躍態勢,未來文化產業的并購將趨于多元化,即傾向于在電影、電視劇、出版、動漫、游戲等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這意味著,未來A股市場將出現幾家綜合性的文化傳媒集團。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針對“全國館藏文物腐蝕率超過50%”這一數據,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稱,近三年,館藏文物修復資金安排達到8.17億元,但人才匱乏仍是瓶頸制約。
勵小捷表示,這個數據不是空穴來風,2002年至2005年,國家文物局組織過一次館藏文物腐蝕損害情況調查,調查結論是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腐蝕情況。我再提供一個數據,受重度腐蝕的文物達到230萬件,占館藏文物總量的16.5%。各類文物,尤其是出土文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遷、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蝕損害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趨勢,但是我們可以采取多種保護措施來延緩這樣一個趨勢。
勵小捷指出,作為館藏文物的保護,其保護措施第一位還是改善其保存環境,比如文物庫房的溫濕度控制,比如對紙質文物光照度的控制,目的是防止產生新的病害,而不是剛才介紹50%存在不同程度損害的文物我們都要動手修。梁思成先生講過,對文物“要修舊如舊,帶病延年”。本身不可能不存在病害,我們是要讓它帶病延年,所以文物修復工作應該遵循這樣一個理念。
勵小捷強調,盡管如此,我們不是要去把那50%都修了,而是重度腐蝕文物的存量,就是需要我們搶救維修的任務依然是很繁重的,對此國家文物局十分重視。“十一五”期間這方面的投入達到6億元,改善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庫房提升項目安排2.5億元,進入“十二五”這方面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2011、2012、2013年三年的資金安排,館藏文物修復資金安排達到8.17億元。當然這項工作還有其他的瓶頸制約,主要有三條:第一是人才匱乏,館藏文物修復歷史上是師承制,盡管近幾年來采取了多種形式加強培訓,但是和承擔任務相比人才短缺是嚴重矛盾;二是有些關鍵技術現在仍然沒有突破,比如青銅器的粉質灰的問題。第三是可移動文物修復工藝復雜,周期相對較長,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大批量的完成任務。舉個例子,一件在泡水狀態的青銅器從脫水到定型一般要一年半到兩年半,而尺幅比較大的絲織品的修復就要更長時間,“慢工出細活”可能是文物修復的一個規定動作。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關于國家藝術基金的申報情況,文化部部長蔡武表示,這是國家設立的公益性基金,目前我們覆蓋的范圍還不包括港澳地區和臺灣地區,根據今后的發展再來研究。
蔡武表示,國家藝術基金去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國家藝術基金是由國家設立,旨在繁榮藝術創作,打造和推廣原創精品力作,培養藝術創作人才,推進國家藝術事業健康發展的公益性基金。目前設立的國家藝術基金最主要的意義在于,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轉變政府對文化藝術創作、收藏和人才培養的投入方式,以更好地調動和解放全社會的創作活力。12月30日剛剛掛牌,現在還沒有投入實際運轉,還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要做。
第一,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凝聚全社會共識和活力,擴大引導社會各界對這樣一個國家公益性基金成立的意義和作用的正確理解和客觀認識。我們倡導這個基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握基金的公益屬性和社會效益,著力支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優秀文藝作品,著力支持藝術創作生產鏈條中難以通過市場獲取資金支持的原創和其他薄弱環節。提倡在申報層面面向全社會,打破體制內外的界線,打破中央單位、地方單位的界線,打破部門分割,讓所有具備資質的機構和個人都能夠有機會申請基金資助,在扶持層面上要體現我們國家公益性基金的高定位、高標準的特點,真正支持具有示范性和導向性的藝術作品,突出重點,不是平均分配的。
第二,抓緊制定基金規劃和申報指南。根據我國“十二五”藝術發展規劃和藝術工作實際,面向社會,廣泛調研藝術創作生產的第一線,圍繞出作品、出人才廣泛地征求意見、征求項目,制定好資金制定的規劃和申報指南。我們要找準制約藝術發展的體制機制性的障礙,找準以往藝術工作體系難以覆蓋、關注不夠的領域和環節,爭取一開始把資助重點、總體結構、經費盤子確定好,既平衡總體又突出重點,這是我們現在正在抓緊時間做的,申報指南很快將出臺。
第三,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配套制度和工作實施細則,建立一個工作體系。我們本著開放思路、綜合(行情 專區)手段、現代治理理念構建一個管用的、先進的、符合實際的基金工作體系。我們的國家藝術基金,在省市自治區一級的工作將采取屬地原則和信息化管理平臺相結合的辦法,我們要依托于地區文化行政部門、文化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完成年度項目的申報、受理、審核、項目監督和驗收等一系列工作。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