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1日訊 (記者 歐陽夢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南傳媒董事長龔曙光就文化產業發展話題接受了中國經濟網記者的專訪。龔曙光表示,文化需要與金融資本對接,同時,文化傳媒企業也需要職業經理人使公司增添活力,未來我們應從四方面下手推進文化產業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南傳媒董事長龔曙光
中國經濟網記者 歐陽夢云 攝
記者:文化產業與資本如何對接?
龔曙光: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背后的主推力量都有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我們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過財政投入,得到了慢慢的積累。這種積累不是以資本方式存在,而是以資源方式存在的。
伴隨著一批文化企業的上市,文化開始和金融資本對接,但是這種金融資本進入僅僅限于準備上市的公司。金融資本沒有大面積地進入到文化產業最重要的門類、最薄弱的環節、未來發展最有潛力的文化公司里。如何加大產業資本的投入,是中國的文化產業想要長足發展的迫切的問題。
文化的產業資本也應該是投資主體之一,或者說是最重要的投資主體。如果不這樣,國家就很難在文化產業戰略資源上完全把控,就很難在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上全面指導。現在我國文化產業中金融資本的活躍程度是不夠的,主要的原因是金融資本的退出機制沒有形成,僅僅限于文化企業上市后退出。那些最需要金融資本支持的,沒有金融資本,沒有交易平臺。
如何讓文化與金融對接,一方面是通過改革來創新文化產業投資方式,把產業資本作為我們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引導主體,還要適度開放海外的文化產業資本;另一方面要構建多元交易平臺,吸引和激活金融資本。
記者:文化產業發展是否需要職業經理人?
龔曙光:需要。國有文化企業的人才激勵機制相對有限,將組織任命的經營管理者蛻變成由市場定價的職業經理人,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國有文化企業的活力和吸引力。
文化傳媒企業根本屬性是創造力,比其他產業更依賴人的因素,而目前,中國文化企業的“人腦”(創造性勞動力)在收入分配中占比很低。如果沒有人的創造力,再多的資本也沒有用。
我國文化企業專業性人才,比如說畫家,演員的市場對價是比較充分的,作為個體的文化創造者,專業性人才與市場能比較好對接。但是文化產業中經營管理者人才與市場對接不夠,所以職業經理人體制的建立,有可能使情況得到改善。
在文化國有企業中,建立職業經理人體制,有利于防止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流失。同時也有利于凝聚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使國有文化企業得到長足發展。
記者:推進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哪些措施?
龔曙光:一是股權激勵。文化產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要讓他們在企業長期發展中擁有股權。從意識形態管理角度來講,民營企業都可以擁有股權,為什么實際創造、管理企業的人,卻不能以個人身份擁有股權呢?正因為作為創意產業的文化企業,對人的依賴性那么重,不管是創作型人才,還是經營管理型人才,他們在這樣一個企業中,擁有一定的股權,可以增強他們的創造力或責任感。
二是金融服務。金融服務是使文化企業、文化資源進入交易市場最重要的通道。沒有金融服務就沒有真正的文化產品對價和交易。而一個產業不能實現經濟價值,就很難蓬勃發展。文化企業,特別是創新性的小微企業更需要金融資本。可以說在現在的產業中,哪一個產業沒有天使基金、產業基金的支持,哪一個產業就不可能有長足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業的特殊性,又要求其金融職能更加專業化,能全面滿足文化產業的特性。
三是社會化分工。好萊塢大的電影集團大多只管兩個事情,第一個管劇本,第二個是管資金,其他的導演、演員、音響、特技、拍攝、剪輯、配音等等,全部交給幾十個專業公司去做。一個大集團周圍,應該有幾十、上百個獨立制作人或獨立公司來承擔它的專業化工作,這樣就會使不同量級的企業做不同量級的事情,集中精力使每一個公司都專業化。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社會化分工,不僅能夠提高整個文化產業的專業化水平,它更重要的還降低文化企業發展的成本,也避免了文化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
四是知識產權保護。文化產業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就會失去基本的法律依托。當知識產權不能得到保護、藝術家的創造力、原創性作品得不到保護的時候,那么就意味著這個產業永遠只能做非創造性的產品,非創造性的產品在本質上已經脫離了文化創意產業。
代表委員小資料
龔曙光,1959年4月出生,湖南澧縣人。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南傳媒董事長。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