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縣加大對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和關注,扎實推動縣、(鄉)鎮、村(居)三級文化建設,統籌規劃、分步實施,著力改善我縣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提高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
一、主要做法與成效
1、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用文化為民辦實事。近年來,我縣突出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縣、鄉鎮、村(居)三級聯動全力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2005年以來把創建農村文化示范鄉鎮、文化示范村(居)、農家書屋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列為我縣為民辦實事項目,2010年、2011年更是納入“五大戰役”的民生工程戰役,嚴格文化工程建設指導,成立項目建設工作領導組;各鄉鎮、村(居)落實經費、配套設施、開展活動、建設隊伍,督促各項工作實施;村(居)實施“文化自治”,自籌資金投入配備文化活動室功能設施,結合各村(居)特色文化元素,如琵琶村、白鶴拳村,自組文化活動隊,自辦文化活動。堅持聯同共建、協調發展,推進縣、(鄉)鎮、村(居)三級文化設施協調建設,截至目前,縣圖書館晉升國家一級圖書館,截止2014年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19個、文化示范鄉鎮9個、農家書屋236家(實現全覆蓋建設)、文化示范村(居)93個、特色文化村6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務點10個、館外圖書流通點17個、各類圖書年入藏量3500份(冊)以上、報刊年入藏量350份(冊),目前縣圖書館文獻量已達到18萬冊。
2、切實落實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保障群眾文化權益。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科學制定《免費開放服務工作實施方案》,從投入、機制、服務時間、服務內容上保障公共文化場館確實落實免費開放服務,充分發揮公共文化場館資源優勢,積極為社會各界提供服務。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常年提供各類文化服務,為廣大群眾特別是離退休人員和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活動場所。縣文化館和縣圖書館在倡導全民讀書構建學習型社會、文化藝術交流、培訓青少年藝術人才等方面開展了多項活動:辦雙休日藝術培訓班;每周四到永春縣港永幼兒園對舞蹈興趣小組進行幼兒舞蹈基本功、幼兒劇目表演等教學的授課工作;舉辦進校園、進部隊圖書服務活動;開展送書下鄉活動等。縣博物館常年對外開放服務,舉辦愛國主義教育展覽,每年參觀人數達4000多人次,充分發揮愛國教育基地作用。
3、融合地方特色,不斷豐富群眾文化活動。我縣積極培育、扶持群眾文藝團體,廣泛組織開展群眾性文藝活動,堅持“抓日常、重節日、辦精品”原則,大力實施“年月周日”工程,形成縣級重大文體活動年年辦,鄉鎮大中型特色文化活動月月有,基層文化服務(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周周樂,廣場文化活動天天有的格局。一是打造“激情廣場”,組織縣文化館文藝專業人才指導群眾學習廣場舞蹈,投入資金購買音響設備并配備專人管理,培育縣城廣場文化活動,每天晚上縣城中心廣場群眾性的歌舞娛樂活動已經成為縣城夜景的一大亮點。以縣城廣場舞蹈為示范,帶動全縣村(居)組建廣場舞蹈隊,如今村(居)中的休閑空地都成了群眾的“文化廣場”,健身、晨晚練、廣場舞、腰鼓隊等成為群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重點抓好節假日活動,結合永春地方特色,充分利用春節、元旦、元宵、中秋等傳統節假日,縣、(鄉)鎮、村(居)每年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1000多場,參加人數9萬多人次,如春節3000人大型廣場猜謎活動、少兒百人書法現場表演、迎春“民族器樂表演”、 迎春“南音大會唱”、 “走進吾峰吾頂”文化下鄉活動等。
4、積極拓展文化投入渠道,強化投入保障。根據縣、鄉鎮財力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因情制宜,我縣積極探索“依靠政府主導興建、引導各級自籌自建、鼓勵社會資助捐建”的務實投入機制,由此帶動推進全縣文化建設,做到四個“實現”:一是實現政府主導興建。由縣委、縣政府牽頭組織領導全縣公共文化設施、文化隊伍、文化活動的建設與開展,在經費上給予大部分支持。二是實現部門掛鉤援建。在農家書屋工程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上,我縣建立縣直有關部門掛鉤援建農家書屋工作責任制,分解項目,發動縣直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鄉鎮政府捐款、捐物、送書,每年分別獲得捐贈款物20—40萬元不等,使我縣農家書屋的建設經費得到了保障,有力推動農家書屋建設。三是實現社會資助捐建。積極引導國企如中國移動通訊永春分公司等參與建設文化工程項目,以“文化互動、政企雙贏、群眾受惠”為目的,開展農村文化合作。同時,驅動社會經濟能人出資捐物完善文體設施,真正實現社會力量參與辦文化,營造共建共享文化的氛圍,推進公益文化項目建設模式的轉變。四是實現項目結合共建。我縣把文化示范村、農家書屋工程以及鄉鎮綜合文化站等文化工程項目捆綁共建,實現資源互用,如在文化示范村創建中,結合農家書屋,將農家書屋的閱覽室、圖書種類等硬件設施配套列入文化示范村的創建基本內容和要求,同時農家書屋也豐富了文化示范村的內涵。
二、加快我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建議
1、大力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保障機制
一是要確保公共財政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應當不低于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長幅度。要設立縣級文化發展專項基金,將公共文化陣地設施建設、圖書購置、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人才培訓、文藝創作獎勵、群眾性文體活動等經費全部列入財政預算,并按財政收入的增幅逐年增加。
二是要廣泛吸納民間資金投資文化建設。采用政策導向、社會榮譽等多種手段,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建設各類文化設施,開辟有償服務的文化服務網絡,大力引導人民群眾舉辦公益文化活動,贊助公益文化事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從而解決由于公共財政投入不足造成文化設施欠缺的問題,并使之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
2、大力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服務保障機制
一是要全力“建”。在縣城,加大文化館、圖書館上等升級創建工作,積極開展公益性社會文化輔導;在鄉鎮,要發揮好綜合文化站功能作用,積極組建集圖書閱覽、宣傳教育、文藝演出、體育健身、青少年校外活動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站,大力推進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書屋的交流互動、資源共享。在村(居)一級,因地制宜建設一批方便群眾就近參與活動的文化室,利用文化室抓好文體活動開展和文明創建活動。鼓勵農民自辦文化,開展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逐步使農民群眾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
二是要努力“傳”。繼續推動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以互聯網、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網、移動存儲、光盤等數字化傳播方式,使廣大城鄉群眾共享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創新黨和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手段和路徑。
三是要大力“創”。要引導廣大專業、業余文藝工作者和愛好者深入基層,深入生活,積極創作一批城鄉群眾喜聞樂見、反映僑鄉厚重文化底蘊和發展新成就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藝作品和精品節目,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
四是要著力“送”。廣泛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讓農民群眾更多地接受城市文化的輻射。在“送文化下鄉”的主體上,注意發揮好縣屬文化企事業單位的作用,調動文化體育協會(社團)等各方面的力量,做好文藝下鄉、圖書下鄉、戲劇下鄉,將重點放在倡導文明新風、重視文化學習上,放在引導農民群眾增強健康、衛生、環保、科技、文化和文明等意識上。
3、大力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人才保障機制
一要配強鄉鎮文化工作隊伍。建議恢復鄉鎮綜合文化站機構設置,配備專職文化工作者,調整充實鄉鎮文化工作人員,達到每個鄉鎮至少配備1名專職文化干部,充分發揮鄉鎮文化骨干的作用,組織帶動村(居)開展文化娛樂、思想教育、科技普及、信息傳遞等文化活動。要采取分級負責的方法,抓好縣、鄉(鎮)、村(居)三級文化隊伍培訓,努力提升基層文化隊伍素質。
二要配好村(居)文化協管員。選配具有文藝特長或文藝愛好的村(居)干部擔任村(居)文化協管員,達到每村(居)至少配備1名文化協管員。同時要加強對文化協管員的管理考核,督促文化協管員確實履行職責,做到農村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三要重視文化專業人才培養。配齊配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縣級公益文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及時把具有美術、音樂、舞蹈、創作等一技之長的優秀人才選拔到縣級文化服務機構中來,做到專業與崗位對口,人員結構合理,并采用深造、培訓、交流等多種形式,加強文化單位工作人員的培養、培訓,提高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工作水平。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