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東亞文化之都”建設
福建泉州謀求文化轉型
本報記者 宋佳烜
元宵節期間,“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的形象宣傳片登上了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大屏幕,讓福建泉州“東亞文化之都”的形象通過這個“世界的十字路口”走向全球。
“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三國重點打造的區域文化交流活動。在2012年舉行的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三國就建設“東亞文化之都”達成共識。2013年3月,中國文化部啟動首屆“東亞文化之都”申報工作,經過層層篩選,泉州最終脫穎而出。2013年9月,在韓國光州舉行的第五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上,中國泉州與日本橫濱、韓國光州一同被授予首屆“東亞文化之都”稱號。
2月13日,“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拉開序幕。泉州市內各大戲臺上,南音、梨園戲等演出好戲連臺;改造后的舊廠房中,熱鬧的音樂節、獨特的當代藝術展接連登場;元宵燈會上精美的花燈吸引著民眾的眼球;街角弄巷隨處可見的宣傳標語更是烘托出“東亞文化之都”的熱鬧氣氛。據介紹,泉州今年將推出100場重大文化活動,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建設水平,并將著力打造文化旅游業、文化創意業等十大重點文化產業。借助“東亞文化之都”形象,泉州力爭實現古城文化轉型。
古城文化復興計劃是泉州挖掘城市文化潛力的重點項目。2月14日,古城文化復興計劃在泉州西街舊面粉廠內舉行啟動儀式。以泉州西街片區改造為核心的古城文化復興計劃正式啟幕,開啟泉州古城“三片一線”核心區的整體保護開發。改造后的西街片區還將融入諸多現代元素。
古城復興計劃引起了日本橫濱城市代表、2014年東亞文化都市執行委員會副委員長佐佐木雅幸的注意。他說:“橫濱此前是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城市,在城市轉型期間,橫濱也曾嘗試對諸多舊建筑進行改造,建起了一批文化創意園區,至今仍對城市發展起著巨大推動作用。”
韓國東亞文化之都促進委員會委員長鄭東采表示,光州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城市,韓國前總統盧武鉉執政時期,光州被指定為文化都市,并提出“要靠文化填飽肚子”,光州開始大力發展電影、動漫、設計等文化產業。他認為,政府對光州文化都市的準確定位對這一地區的迅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旅游文化大使網絡評選活動、三市新聞媒體交流互訪活動、文創集市里中日韓特色產品展賣……在借助“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品牌提升泉州城市影響力、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泉州也在全力打造三市之間文化交流的良好平臺。
活動期間,來自中國泉州、日本橫濱和韓國光州的嘉賓、學者、藝術家和媒體匯聚一堂,展開了以“東亞文化之都”為主題的學術互動。如何為“東亞文化之都”活動開好頭,使其成為能夠提升東亞文化世界影響力的品牌活動,為東亞文化圈注入新的活力,成為三市代表團關注的核心議題。對此,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原館長王連茂表示,學術交流是“東亞文化之都”活動重要的軟件建設內容。他提出,應借活動之機,加強三國學術交流,共同完成重大課題,在史料方面互通有無。
鄭東采表示,韓國連續多年舉辦亞洲論壇,匯聚亞洲多國學者、教授,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希望能夠借“東亞文化之都”活動舉辦的機會,邀請更多泉州、橫濱的學者參與到論壇中。佐佐木雅幸則認為,除專家學者間的交流外,政策制定者之間、民眾之間也可以開展多層次的交流、合作,“東亞文化之都”活動應該為這些互動提供良好平臺。
“評選‘東亞文化之都’不是為了名聲或利益,最重要的是文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烏丙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東亞文化之都’最重要的特點是要代表東亞人,代表東亞人文主義精神。求同存異,回歸文化本身,共同凸顯東亞文化的精神。”鄭東采對此表示認同。他說:“共同提煉亞洲價值非常重要。雖然亞洲各國的文化都有獨特的個性,但也具有很多共同點。”目前,光州正在推進一項搜集亞洲民間傳說、神話的活動,希望能夠從中尋找到一些屬于亞洲的共同文化元素。
在“亞洲文化之都”活動之前,歐洲也曾有過類似文化交流舉措。“‘歐洲文化之都’活動從1985年開始,目前當選城市達到近40個,這一活動的重要任務之一便是形成共同價值。從這一活動的舉辦經驗來看,共同價值需要在三城民眾共同建設文化之都、共同享受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形成,需要長期積累。”華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莊錫福說。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