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小街,看似其貌不揚,聽似默默無聞,但每一幢紅磚古厝背后,都藏著故事,都品得出流淌千年的歷史馨香。
這條小街,就是位于泉州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的西街。它的北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泉州古城的地標——東西塔;南側,三朝巷、古榕巷、井亭巷、舊館驛巷等保持歷史原貌的古巷縱橫交錯;東端,連著泉州現代地標——鐘樓;西側,越過新華街,串起新中國成立后泉州的工業發祥地——一片歷經滄桑、閩南風骨猶存的老廠房。梳理西街的肌理脈絡,你一不小心就會與泉州的歷史文化撞個滿懷!
今年元宵節前后,小小的西街片區,連續三天,夜夜燈如海、歌如潮,數十萬市民在此賞燈、聽音樂會、品小吃、觀創意展,盡情感受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的盛況。
A 西街音樂節,傳遞泉州好聲音
泉州的元宵燈會,以花燈制作精巧、風格優雅大氣、獨具中原古風古韻而聞名遐邇。今年的元宵佳節,適逢西方情人節,雙節重疊,節日氛圍更濃。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在這樣的好日子里登場。
在西街的泉州大劇院舉行的活動開幕式上,泉州和同為首屆東亞文化之都的韓國光州、日本橫濱,三城聯袂,上演了一場“東亞風”文藝大戲。活動年的重頭戲,是備受矚目的西街音樂節——從正月十四至十六晚,兩岸以及來自日本、韓國的近百位音樂人,獻上了三場雅俗共賞的音樂會。
正月十四19時許,以“青春紀念冊·七重好聲音”為主題的首場音樂會,揭開了音樂節的序幕。正月十五晚,第二場音樂會推出“咱厝的聲音·中華閩南語歌曲”,以最炫的時尚元素,把聽眾帶進一個本土原創為主、閩臺同歌同樂的海洋。最后一場以“向經典致敬”為主題,演繹改革開放30多年來曾經影響幾代人的懷舊經典歌曲,令人如癡如醉。
隨著西街音樂節的推出,承載音樂節演出的舊面粉廠,華麗轉型,變身為新的藝術地標,成為文化熱點。這個面粉廠是上世紀50年代建的老廠,上世紀90年代停產后,一度荒蕪沉寂,被分割出租給小企業和外來工。去年8月,泉州入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后,市委、市政府適時提出古城文化復興計劃,西街面粉廠進入市領導和泉籍藝術家蔡國強等一批文化名人的視野,被選定改建為泉州當代藝術館。
這是一個有震撼力的文化項目,數十個高逾50米、單體可容納百噸小麥的巨大圓形水泥儲罐之間,經過鋼結構加固改造,變為一個夜空蒼穹般的舞臺空間。舊廠屋頂改造采用鳥巢形狀的設計,通過透光膜結構,整個空間充滿了光線與力量,給人別樣的視覺沖擊感受。泉州市委宣傳部部長陳慶宗說,這個空間,既是音樂節的舞臺,也是今后泉州當代藝術館的展廳。
幾年前,泉州古城另一古跡六井孔被改造為創意文化街區,引來泉籍香港音樂人劉曉峰的熱情加盟,他的團隊推出以閩南語演唱的專輯《泉州的聲音》,轟動閩南語樂壇。馬年新春伊始,西街音樂節成功舉辦,尤其是中華閩南語音樂專場的亮相,更使兩岸閩南語樂界為之矚目。泉州市領導表示,西街音樂節的舉辦,今年只是首屆,隨著東亞文化之都建設的推進,今后將繼續推出,把它打造成泉州的一個文化品牌,向海內外傳遞泉州好聲音,塑造泉州文化名城的藝術氣質。
B 古城核心區,向文化業態轉型
2月15日上午,在文化部、我省和韓國光州、日本橫濱文化官員的見證下,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古城文化復興計劃的系列活動及建設項目啟動。
這個計劃是泉州建設東亞文化之都的重要組成部分,泉州市的構想是通過古城核心位置西街片區的改造,使片區主流業態向文化轉型,成為保護古城、傳承歷史文化、盤活古城文化資源,帶動古城文化復興發展的典范。
泉州市委書記黃少萍說:“西街片區改造,是泉州實施古城復興計劃的重要推手。片區東段,將修舊如舊,保持歷史街區風貌,部分古厝改造后將成為旅游民宿、酒吧、咖啡屋、創意作坊等旅游休閑文化場所;西段老廠房,將重新規劃并進行功能定位,加快建設當代藝術館
等重磅文化項目,促進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會客廳’和市民文化家園,進而打造影響東亞、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
西街是泉州歷史文化的發祥地。無論是泉州古城的繁華,還是1984年入選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榮耀,皆從西街開啟篇章。
歷經千年歲月浸染,泉州城市節節東進,直抵東海,建城區面積已達160多平方公里,西街片區的民居、
商鋪、廠房、公共建筑大多顯得破舊簡陋,但這里仍是海內外3000萬泉州人精神的根。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護區,這里舊城改造難度大。西街片區的大型建筑、商場先后遷往城市新區,現代商業、文化娛樂等新興產業發展又相對滯后。遍布民居古厝的西街片區,日益顯出老態龍鐘的滄桑面孔,如果不加以保護和改造,以西街為代表的古城,將難以免于空心化的命運。
2013年摘取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桂冠之后,以西街片區為核心的泉州古城,獲得新生契機。泉州市將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系列活動項目與城市建設相結合,催生了以泉州古城西街片區改造提升為核心的古城文化復興計劃。
“促進古城文化復興的構想,我們醞釀了很久。隨著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的開幕,復興計劃全面啟動。我們將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實施一批重點文化項目,以推動泉州古城核心區整體保護開發利用,提升泉州面向國際的‘文化之都’形象。”泉州市市長鄭新聰說。
15日,西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委托編制等多個文化項目簽約,蔡國強應邀到場做了古城文化復興的主題演講。泉州市有關部門同期舉辦了泉州傳統民間藝術展示、“另一個維度”泉州當代藝術展、泉州西街規劃展、世界著名建筑大師弗蘭克·蓋里建筑作品暨泉州當代藝術館設計方案展等精彩活動。
古城文化復興計劃,得到了泉州鄉賢的大力支持。15日,在古城文化復興計劃啟動儀式上,信義集團董事局主席李賢義、香繽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明金各出資1000萬元,捐給剛剛成立的南音南戲發展基金。許明金說,南音南戲傳遞的鄉情鄉音,是泉州古城最溫馨、最具本土情韻的文化形態,總能勾起海外僑胞對泉州千年歷史文化的美好記憶,是海外閩南人的精神紐帶。
目前,以港澳鄉親為主體募捐設立的泉州南音南戲發展基金已收到捐款3000萬元。基金將主要用于支持南音、梨園戲、高甲戲的基礎設施建設、藝術創作和教育事業,資助南音、梨園戲、高甲戲事業的宣傳、研究、傳承、保護、創新、交流等。“海外僑胞的善舉,體現了他們對實現泉州古城文化復興夢的期盼。”泉州市文聯主席許旭明說。
C 源和1916,古城文化復興示范區
西街之南,新門街以北,龍頭山東麓。在一片婆娑的榕蔭與椰影掩映下,幾十幢頗具閩南風情的青磚綠瓦建筑裝飾一新,一塊塊木制的招牌,在早春暖陽照耀下質樸自然,動感十足。
這里,就是福建最大的創意產業園——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曾經是泉州蜜餞廠、電視機廠、花生油廠的廠房,經過改造、裝修裝飾和創意設計,讓這里變身“海西創意設計之都”,已有80多家文化創意企業入駐,其中三分之二為設計企業。
華麗轉身的源和1916,正是泉州古城文化復興的先行項目。
1916年,晉江青陽莊氏兩兄弟開始生產源和堂牌蜜餞,近百年過去,它仍是泉州家喻戶曉的老字號品牌。上世紀50年代,在公私合營浪潮中,源和堂蜜餞廠在鯉城龍頭山下應運而生,它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泉州最早創辦的國有工廠之一。隨后,在源和堂廠周圍,面粉廠、麻紡廠、油廠、電視機廠相繼落地,形成了泉州早期頗負盛名的工業區。
上世紀90年代,泉州一批國營老企業因經營機制問題關停并轉,龍頭山下的源和堂廠區也走向衰落,廠房里響了近半個世紀的機器聲沉寂了,老廠區到處堆滿垃圾。
2010年5月,泉州市國資委轄下的中僑集團,聯手福建創投集團旗下的福建創新傳媒有限公司和泉州民企筑城設計機構達成協議,合資成立了一家文化創意運營公司,以源和堂等老廠房為載體,打造一個新的創意產業平臺,吸引工業、服裝、動漫等設計為主的企業入駐。
作為泉州近代工業的發祥地,源和1916創意園區在開發利用中,注重保護工業建筑及生態,園區在改造中保留舊廠房、辦公室的結構與閩南特色閣樓基本結構,對建筑外部進行必要的改造、修補、裝飾,注入新的創意產業元素,既傳承泉州工業文化脈絡,體現歷史文化的傳承,又激活了資產,創造新的經濟、社會、文化價值。
運營公司成立以來,先后投入近億元,完成一期74畝源和堂蜜餞廠老廠房和二期電視機廠改造。“改造前,這里舊廠房、舊倉庫租賃給一些個體戶,年收入僅幾百萬元。整個園區改造完成后,入駐企業有望達到300家,年產值16億元,稅收1.5億元。”運營公司副總經理傅毓崎說。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已是名副其實的設計者樂園。”源和1916運營公司董事長蔣余煌告訴記者,為了建成泉州古城文化復興的示范園區,源和1916創意園在招商時,就明確了企業入駐的門檻,堅持以創意設計為主導,著力把源和堂打造成“海西創意設計之都”。以一期建成的項目為例,該項目占地70多畝,改造30多幢樓,入駐企業62家,其中有40多家是工業、服裝、陶瓷、美術、動漫、建筑、園林等設計類企業。蔡國強對這種專注于創意設計的運營理念十分欣賞,2011年5次來園考察,最終決定籌資10多億元在園區內創建泉州當代藝術館,作為泉州未來的地標。
近4年來,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先后舉辦了工業設計展、中國意大利現代藝術綜合展、原創音樂表演、人體彩繪、cosplay表演、創意市集、東岸藝術回流展、全國百位繪畫名家作品展等數十場高水平的藝術活動,引起了文創界的關注。源和1916的美譽度,在國內外節節攀升,成為泉州古城向文化業態轉型的標志性園區。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