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政務發布 > 內容

文博事業十二五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報告發布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14-04-01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31日訊 中國經濟網記者從國家文化局網站獲悉,《國家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報告近日發布,評估報告對《規劃》實施的總體情況進行了總結,發布了約束性發展指標、預期性發展指標、主要任務和重大工程的完成情況;指出了《規劃》存在的一些開創性、探索性工作推進緩慢,未納入中央財政補助范圍的項目進展遲緩,地方性投入差異較大、任務完成不均衡,保障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有待加強等問題,并從六個方面提出了強化《規劃》實施的措施建議。以下為報告全文:

  《國家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指導“十二五”時期文物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如期完成《規劃》中提出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工程,對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傳承發展,發揮文物工作教育人民、服務社會、促進發展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文物保護整體水平,加快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依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建立規劃評估考核與規劃實施動態調整機制,做好規劃的中期評估和期末評估”的有關要求,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了《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工作。

  一、《規劃》實施總體順利

  “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文物系統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旅游等開發建設活動中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的要求,加強組織領導,扎實推進規劃執行,主要目標實現程度良好,各項重點戰略任務穩步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取得新進展。

  (一)約束性發展指標:5個約束性發展指標(6個考察項)基本達到或超過規劃中期預期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編制啟動率達到80%;150處大遺址保護規劃編制啟動率達到82%;國有博物館一級文物的建賬建檔率達到100%;文物博物館一級風險單位中文物收藏單位的防火、防盜設施達標率為92%;每個地級市以上中心城市擁有1個功能健全的博物館進展接近預期。

  (二)預期性發展指標:10個預期性發展指標(40個考察項)88%達到或超過規劃中期預期

  全國博物館總數超過規劃預期(3500個),達到3866個;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總數接近規劃預期(2500個),達到2417個;全國博物館年均舉辦陳列展覽個數超過規劃預期(1萬個以上),達到20115個;全國文博單位年接待觀眾數量超過規劃預期(5億人次以上),達到 5.64億人次;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甲級資質、施工一級資質和監理甲級資質單位接近規劃預期(300家),達到243家;省級文物行政執法機構建成率接近規劃預期(70%),達到62%;國家一級博物館的文物安全監測平臺建設率接近規劃預期(100%),達到92%;完成了三年一輪的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巡視工作;全國文物博物館干部培訓人次接近規劃預期(15000人次),達到11000人次。

  (三)主要任務和重大工程:20項主要任務和23個重大工程(208個考察項)96%達到或超過規劃中期預期

  文物普查登錄制度初步建立,文物資源逐步廓清。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全面完成,登錄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全國31個省區市公布了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核定公布一批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次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完成試點,全面展開;長城資源調查、大運河資源調查全面完成;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調查穩步推進;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到4295處。

  文物博物館法制、標準化建設進程加快,法律體系日益完善。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文物保護法》頒布以來第一次執法檢查,并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文物保護法》的決定,《文物保護法》修訂納入全國人大五年立法規劃和國務院立法工作計劃。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大運河遺產展示與標識系統設計指導意見》、發布《文物安全案件督查督辦管理規定》,《博物館條例》立法和《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修訂進程加快。截至2013年6月,各省市、自治區共修訂和審核了50多項地方文物保護法規?!段奈镞\輸包裝規范》、《館藏文物保存環境質量檢測技術規范》等文物保護技術標準相繼頒布,國家標準由6項增至12項,行業標準由33項增至47項。30項國家標準和53項行業標準正在編制之中。

  文物保護、管理體系逐步形成,文物保護能力不斷增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扎實推進。嘉峪關、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大足石刻、西藏重點文物、山西南部早期建筑、涉臺文物等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四川、青海、云南等災后文物搶救保護工程有序開展。都江堰古建筑群、藏羌碉樓等242項汶川災后文物搶救保護工程順利竣工。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南海基地和西沙工作站建設、考古研究船設計建造、出水文物周轉庫房和整理室建設有序推進。世界遺產工作成果豐碩,大運河、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扎實推進,西湖文化景觀、元上都、哈尼梯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45處,成為全球排名第二的世界遺產大國。近現代重要史跡保護工程批準工程項目381個,資金投入6.79億元;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工程,完成了呈坎村古建筑群10處民居、黃田村古建筑群7處民居等的本體維修方案編制、論證和批復工作,啟動了呈坎、黃田2個古民居村落文物保護樣板工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中重要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保護,批準工程項目185個,資金投入4.25億元;西藏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開工29項,資金投入1.69億元;廣西花山巖畫保護工程,一期、二期基本完成,資金投入達到1240萬元;內蒙古明清古建筑群保護工程,實施項目27個,資金投入8828萬元。不可移動文物,特別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重大險情得到有效排除。

  可移動文物保護穩步推進。脆弱硅酸鹽質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絲綢之路文物旅游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7個項目列入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考古發掘現場移動實驗室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文物保護行業重點科研基地數量達到17個。文物標本庫房建設工程、文物修復整理室和特殊質地標本保存室、文物庫房安全防護和環境監測控制設備設施建設順利推進。文物保護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批準項目2個,資金投入751萬元;文物保護修復專用裝備研發批準項目2個,資金投入590萬元;博物館展示和傳播服務技術研究批準項目3個,資金投入5564萬元;可移動文物劣化機理、文物保護材料作用機制與保護效果評價、不可移動文物結構穩定性及健康評價方法研究批準項目1個,資金投入3300萬元;文物保護技術路線圖、文物保護科技貢獻率研究批準項目1個,資金投入30萬元;重大科技成果推廣示范項目,資金投入2000萬??梢苿游奈?,特別是館藏珍貴文物保存環境明顯改善,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技術應用水平不斷提高。

  文物平安工程深入開展。全國文物安全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文物安全公示公告制度、重大文物案件和安全事故通報制度建設,文物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打擊文物走私專項行動全面完成。批準世界文化遺產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護設施建設工程項目403個,經費投入總計達到10.2億元。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明清皇家陵寢、陜西周秦漢唐帝王陵、湖北重要楚墓群、甘新陜重要石窟寺、晉冀豫重要古建筑等重大安全保護工程進展順利,平安故宮工程立項啟動,文物安全防范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博物館建設勢頭良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國博物館總數達到3866個,免費開放博物館達到2417個,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從20億元增至30億元。全國博物館年接待觀眾數2010年為406793千人次,2013年增加到564010千人次。122個地市級博物館納入《全國地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劃》,項目建設進展順利。修訂發布《全國博物館評估辦法》、《博物館評估標準》、《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規則》、《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指標體系》,17家博物館入選第二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一級博物館總數達到96家。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數量由2010年的542個增加到2013年的730個,定級博物館比例由15%提高到19%,行業博物館比例由16.84%提高到17.05%,民辦博物館比例由13.35%提高到16.74%。博物館展陳數量超過2萬個,展陳水平明顯提高,《元代青花瓷器特展》、《佛光里的神秘西藏》等一大批優秀展覽受到社會好評。文物開放單位、博物館日益成為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展示、普及弘揚的中心,成為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培育和科學知識普及的公共文化陣地。

  社會文物管理持續加強,文物博物館關聯產業快速發展。國家文物局會同國家工商、廣電等部門加強文物拍賣標的審核、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古玩舊貨市場文物經營活動管理,健全文物拍賣許可證年審、文物拍賣標的審核備案、文物拍賣專業人員考核制度。試點運行文物進出境審核信息管理系統。文物鑒賞、流通市場管理逐步規范,文物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的數量和種類大幅增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受到重視,文物博物館相關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人才隊伍建設力度逐漸加大,專業培訓成效明顯。以高級人才、緊缺人才、青年人才為重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人才隊伍、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培養力度明顯加大。文物博物館管理干部培訓達到4000人次,專業技術人員培訓達到2000人次,文物行政執法人員培訓達到5000人次,培訓總數達到11000人次。全國文博人才隊伍建設專題調研全面完成,《全國文博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全國文博人才教育教學體系研究》即將編制完成。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中“文物職業篇”修訂完成,“考古探掘師”、“文物修復師”專業原則通過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工作專家委員會評審。

  文物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拓展,文化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政府間交流與合作更加深化,與墨西哥、哥倫比亞等國政府簽署關于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的雙邊協定,簽定雙邊協定的達到15個國家。促成日本、美國等中國流失文物回歸,促成法國皮諾家族捐贈圓明園青銅兔首和鼠首。持續推進柬埔寨茶膠寺保護修復工程、肯尼亞考古項目等援外工程。成功舉辦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顧問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會議,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首屆附屬委員會委員國。文物出入境展覽日益豐富,2012年在國(境)外舉辦中國文物展覽達到56個,引進國(境)外文物展覽達到25個。與臺港澳的交流與合作更加活躍,《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青州佛教造像展》引起兩岸民眾熱烈反響。

  總的來看,經過兩年半的努力,《國家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總體執行情況良好,各項發展指標、主要任務、重大工程絕大多數達到或超過規劃中期預期,為《規劃》的后續執行和全面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規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綜合“十二五”前半期《規劃》實施情況和各項發展指標、主要任務和重大工程進展中的薄弱環節,全面完成《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還存在一些應予關注的問題。

  (一)一些開創性、探索性工作推進緩慢

  “十二五”《規劃》提出了許多富有開創性、探索性的任務,需要多領域多部門共同參與,往往情況復雜,推進難度較大。如,文物保護技術創新聯盟組建、國家文物安全綜合試驗區(示范單位)建設等,雖然前期試點和相關基礎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按計劃實施明顯存在困難。

  (二)未納入中央財政補助范圍的項目進展遲緩

  一些帶有基礎性、需要上下聯動的工程項目,受中央、地方事權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等因素影響,由于未納入中央財政補助范圍,地方財政投入又不到位,往往推進遲緩。如,縣級文物管理所建設工程、考古現場文物保護移動實驗室建設等。

  (三)地方性投入差異較大,任務完成不均衡

  地方投入的差異以及文物資源地域分布的差異,使得各地文物保護任務的完成往往不夠均衡。特別是文物資源相對集中的中西部地區,受地方財力制約,任務進展與東部相比差距十分明顯。如,地市級博物館庫房和區域文物中心庫房建設,市級、縣級博物館建設等。

  (四)保障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有待加強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關鍵時期,黨中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設優秀文化傳承體系、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物系統深化改革、創新體制、完善法制、政策跟進任務十分繁重。如,文物保護法修訂,文物保護、利用、管理體系、制度體系、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健全,文物博物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義務教育體系政策制度的建立,博物館法人治理結構建設等都亟需深入研究,加快完善。

  三、強化《規劃》實施的措施建議

  展望發展形勢,全面完成《規劃》目標任務,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做出的一系列新部署,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創新,加快建立有利于文物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強化政策舉措,切實解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推動《規劃》目標任務全面實現。

  (一)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化宏觀管理

  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加強監管評估,推動文物行政部門由辦文物向管文物、由管微觀向管宏觀、由管部門向管行業的轉變,強化政策調節、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功能,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提高管理效能,大力提升管理精準化、規范化水平。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要逐步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采購等方式向社會購買。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文物部門與其所屬企事業單位理順關系。加快培育社會組織和市場主體,確定科學合理的準入條件,形成公平競爭的準入程序。鼓勵文物系統經營性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剝離轉企改制,作為第三方機構承擔文物保護修復、咨詢評估、信息服務等事項。

  (二)完善法律制度體系, 加大法律政策保障力度

  完善法律體系,加快推進文物保護法的修訂完善,推動將世界文化遺產、水下文化遺產、大遺址保護、考古勘探與發掘、文物安全、文物利用等納入法律規范。強化專門立法、地方立法,全面提升文物執法效力和效能。完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中央、地方財政共擔經費保障機制,文物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專項資金使用監督檢查制度,財政投入績效評價制度,信息公開制度,文物市場監管服務體系,以及鼓勵支持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土地、財稅、金融、知識產權等配套政策,強化制度約束、管理規范。完善標準規范,加快構建中國文物保護標準化理論方法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制修訂,推進文物保護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

  (三)加大執行力度,實施《規劃》動態調整

  按照中央關于建立規劃評估考核與規劃實施動態調整機制的要求,針對《規劃》中的部分指標實施動態調整。取消不符合現行政策和有關規定的規劃內容。如“文物博物館領域榮譽稱號制度建設”、“文物保護員和文物保護志愿者的扶持獎勵制度建設”;調整部分規劃指標。如“文物保護技術創新聯盟”、“文物保護科技區域創新聯盟”、“文物保護科研機構進入重點實驗室序列”、“國家文物安全綜合管理實驗區”、“考古現場文物保護移動實驗室”指標個數。明確界定“重大險情”、“實驗區”、“示范區”、“平臺”等重要概念。

  (四)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

  大力推進觀念創新、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學科、重點科研基地,區域創新聯盟、技術創新聯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地方文博單位作用,加快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瓶頸問題研發,文物安全防范、病害預防、保護維修、日常養護等基礎性技術研究,文物保護利用科學技術設施設備建設和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推廣運用,改善文物、博物館單位文物科技保護和科研技術條件,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科技能力和科技水平。加快推進文博系統現有人才隊伍結構優化和能力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開放式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重大工程、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合作項目作用,加強實踐培養。調整優化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學科專業設置,加大文物保護修復緊缺人才、特殊人才和基層管理人才培訓力度,優化基層文博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管理整體水平。

  (五)扎實推進文物保護重點工程,切實改善文物保護狀況

  健全文物調查登錄制度,做好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建立國有博物館文物藏品和民辦博物館珍貴文物藏品檔案,構建不可移動文物動態信息和資源管理平臺,摸清文物資源狀況。建立健全世界文化遺產、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監測預警體系,文物災害、病害巡查養護體系,做好世界文化遺產、大遺址、近現代重要史跡、少數民族地區重點文物、古村落古民居、南海水下文物保護、文物安消防設施建設以及可移動文物保護等重大工程項目,全面排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重大險情。完善文物執法督察、安全檢查制度,提高文物保護單位執法巡查覆蓋率、文物行政違法案件查處率,全面構建文物安全責任體系和群防群治防范網絡,有效遏制盜竊、盜掘和破壞文物等各類違法犯罪行為。

  (六)充分發揮文物資源優勢,更多更好地服務社會、促進發展、惠及民生

  深入挖掘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充分發揮文物的宣傳教育功能。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優秀文化傳承體系,深入挖掘和闡釋蘊含于文化遺產中的民族精神、歷史傳統,形成系列反映中華民族偉大歷史、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標識的優秀文物陳列展覽,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展現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彰顯時代精神的文物展示精品力作。緊緊圍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挖掘和展示文物所蘊含的文化基因、情感記憶,推動文物保護與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豐富城市文化內涵, 優化人居環境,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深化博物館免費開放,創新博物館理念,提升展陳服務質量,努力把文物、博物館建設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陣地,公民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感受文化體驗的生動課堂,展示中華文明、促進人文交流的國際文化傳播高地。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文物保護利用,進一步提升文物事業對經濟社會的貢獻。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林煜炫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在线看r级电影一区二区 | 久久99精品久久不卡 | 亚洲另类视频免费看 | 尤物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 制服丝袜国产一区在线播放 | 天天噜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