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家觀點 > 內容

新媒體人:紙媒如何玩轉互聯網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14-04-01

  

 

  互聯網思維就是創新思維。我的從業經歷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傳統媒體形態,報紙、電視、廣播,直到現在,從傳統媒體徹底轉型到網絡媒體。互聯網的確有很多傳統媒體無法超越的技術優勢,但同時,傳統媒體也有很多互聯網所缺乏的特質,比如思想性、邏輯性、價值觀。無論做傳統媒體還是做新媒體,有一點我始終不敢忘記,對于新聞而言創新是永動機。

  搜狐網總編輯吳晨光:有內容未必為王

  新聞之生命在于創新,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內容上的創新與形式上的創新。所謂內容創新是指不停尋找信息增量,或速度最快或角度最獨、或境界最高、或最為深入;而形式上創新,是指用不同的載體進行表達,別人用文字,我用圖片。但對于互聯網而言,渠道與產品是另外兩個亟須創新的領域。所謂渠道,指新聞傳播之平臺,PC端是渠道,移動端也是渠道;所謂產品,指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它們與內容、形式組成門戶網站前行的四個車輪,缺一不可。對于轉型的傳統媒體而言,對后兩個車輪的探索尤其重要。

  紙媒時代,傳統媒體以內容生產為核心,而互聯網時代,渠道及產品背后的技術驅動價值凸顯。傳統媒體轉型不成功的原因,往往是過分倚重內容,總是認為一篇文章是很重要的,而對互聯網來說,一篇文章的確重要,但它僅僅是信息海洋中的一個浪花,要獲得關注、產生影響更多要看內容依靠什么渠道分發,以及內容的豐富程度,比如有沒有相關鏈接、延伸閱讀、配圖等,關鍵是你怎么能把讀者“網住”。

  因此,傳統媒體轉型需要加強對渠道、產品、技術的了解,加強對全媒體傳播形式的適應,但同時一定要繼續保持傳統媒體的優勢,比如邏輯、深度、價值觀,這是互聯網所欠缺的。

  還要強調的一點是快,要善于在瞬間抓住好選題,先上去占有資源,再不斷完善、豐富內容。以搜狐網為例,網站輸出內容通常要經過初選、精選、精編三個環節,一個稿子初選是以秒為計量單位的,精選以分鐘為計量單位,包括各種內容整合的精編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焖俨拍鼙WC領先。

  回到我們自身,門戶網站的發展已經有16年時間,這個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采購各家媒體的內容將其排列組合到首頁及各個頻道,優勢在于快速和海量。然而時至今日,門戶網站同質化非常嚴重,其模式也需要被刷新,搜狐網同樣面臨一次大變革。想成為最優質的內容平臺就要打造真正的全媒體。

  搜狐對全媒體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六脈神劍”。所謂“六脈”,指兩屏(PC屏+移動屏)、兩端(圖文+視頻)、兩方(前方現場直播+后方縱深解讀)。PC屏和移動屏缺一不可,且這兩屏的內容可以相互使用,互為“餐廳”和“廚房”的模式是最好的資源盤整,可以大量節約成本;圖文和視頻兩端的結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信息重疊、如何進行互補;前方直擊現場,后方深入解讀,兩方的結合更接近于央視及鳳凰衛視面對大事件的操作模式,未來有很大空間。在這6個維度上對新聞進行包裝,是門戶網站16年來創新突破的一大步,可供傳統媒體思考。

  新聞屬于創新之藝術,照本宣科只有死路一條。如何在繼承基礎上再創新、再突破,是永恒話題。

  有些傳統企業存在誤區,覺得用互聯網就是花錢買技術。講到互聯網就是云計算、大數據、社交網絡、移動終端,好像花了錢、用了互聯網的東西,就變成了互聯網企業。我覺得那些都是一些戰術,傳統企業面對互聯網的挑戰,要善于把互聯網變成自己手里的武器。

  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 轉型先轉基因

  今天,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企業基因的問題,就像讓海洋動物到地面上生活,讓陸地上的動物到空中飛行一樣。如果你的基因沒有變化,一只猴子跟鯊魚怎么講陸地上的生存要領,也不足以支持它的轉型。傳統企業應意識到互聯網有些基本的價值觀和傳統商業是不一樣的。這就不得不提到互聯網的四個關鍵詞。

  第一,用戶至上。

  傳統企業強調“客戶(顧客)是上帝”。這是一種二維經濟關系,即商家只為付費的人提供服務。然而,在互聯網經濟中,只要使用你的產品或服務,那個人就是用戶。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買過你的產品、使用過你服務的就是有價值的用戶,那些不斷買產品而且持續和商家有互動、有反饋的用戶,才是最有價值的用戶。

  第二,體驗為王。

  今天,所有的產品都高度同質化,最后你會發現產品能勝出的決定性要素,其實是用戶體驗。

  什么是用戶體驗?只有把一個東西做到極致,超出預期才叫體驗?!渡虡I秀》曾提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拉斯維加斯有一家酒店,顧客退房結賬完畢準備離開的時候,酒店會為顧客提供兩瓶飲用水,后來這家酒店的回頭率特別高。實際上,這兩瓶水根本不值多少錢,但是超出了顧客的預期,就會讓顧客感動。

  在互聯網時代,如果你的產品或者服務做得好,超出用戶的預期,即使你一分錢廣告都不投放,消費者也會愿意去分享,免費為你做廣告,免費為你創造口碑,甚至變成一個社會話題。

  第三,免費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的商業模式總結起來無非三種:電子商務、廣告和增值服務。但這三種商業模式,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必須擁有一個巨大、免費的用戶群,這是一切商業模式的基礎。因此,互聯網經濟強調的不是如何獲取收入,而是如何獲取用戶。這正是傳統企業容易誤讀互聯網的地方。

  第四,顛覆式創新。

  在互聯網上,顛覆式創新非常多,也發生得非??臁,F在顛覆式創新越來越多地以兩種形式出現:一種是用戶體驗的創新,另一種是商業模式的顛覆。

  商業模式顛覆,用大俗話說,就是想辦法把原來很貴的東西的成本降低,甚至把原來收費的東西變得免費。而用戶體驗的創新也很簡單,就是要把一個很復雜的事變得很簡單,想做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如果能夠降低門檻,無論是錢的門檻還是使用的門檻,就能創造奇跡。

  互聯網思維無外乎三點:用戶至上、專心把事情做深做透做精以及持續學習的能力?;ヂ摼W的產品和服務通常是免費的,用戶遷移的成本相當低,只有千方百計開發好自己的產品,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才能留住用戶。

  今日頭條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一鳴: 貼近用戶創造內容

  互聯網時代,傳媒業的部分環節已經被工具和服務取代了,比如:IT技術使得數字化的信息不需要進行排版和印刷;校對和編輯環節被編輯器這樣的工具取代;發行也正在被新媒體平臺和軟件取代……不過,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其本質都是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只不過大家分工不同,傳統媒體側重于內容的生產,而新媒體擅長于內容的分發。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內容分發將變得越來越簡便。在《今日頭條》上,5分鐘就可以設立一個賬號并創造內容,只要你的內容足夠好,不需要拉“粉絲”,不需要做廣告,不需要積攢口碑,一天就會被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讀者看到。而未來內容分發將更準確、更快速、更全面,因此,《今日頭條》給傳統媒體提供的一個思路是:要在離用戶最近的地方創造內容。

  在5秒鐘內通過對社交數據的挖掘,計算出新用戶的興趣分布,在3秒鐘內完成推薦文章的提取、消重、分類,將資訊精準推送到用戶面前——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完成用戶與信息的匹配,這是技術的神奇魔力。但技術無法解決內容生產的問題,而這正是傳統媒體的價值所在。

  任何時代,優秀的內容創造都需要交給最專業的人。傳統媒體在選題、內容生產、編輯上一直保持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傳統媒體應回歸到內容創造的本源上,在離用戶最近的地方持續產生優質內容、建設品牌,未來越是集中優質內容的媒體越會顯現出巨大的價值。

  目前傳統媒體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整個生態圈還在建立之中,內容的變現還不是那么容易。在目前的產業環境下,一篇文章即便有幾十萬讀者看過,仍難以獲得相應價值的回報,互聯網時代健康的媒體生態的形成還需要一段時間。

  作為直接接觸用戶的渠道,《今日頭條》會下更大的力氣,找更優秀的技術,基于用戶的興趣推薦信息。同時,我們希望參與到媒體生態的重構之中,推動這個進程,為創造內容的媒體提供更多的變現方式。當一切形成正循環,傳統媒體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離用戶最近的地方,專心創造內容。

  很多人認為互聯網思維的說法都快爛大街了,但我覺得互聯網思維才剛剛開始改變和影響人類社會。目前,我比較贊同小米公司雷軍的解讀:專注、極致、口碑、快。專注就是要做好屬于你的那個“一”;極致是不斷超越自己,從而讓別人無法超越;口碑是以足夠好的用戶體驗讓用戶替你說話、為你推廣,成為你的免費傳播者;快是不斷革新求變,保持創業心態。

  百度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坤: 試試數據新聞吧

  在傳統制造業時代,生產經營活動的核心是“產品”;在互聯網時代,生產經營活動的核心是“用戶”。未來互聯網世界的游戲規則是:哪個行業距離用戶更近,哪個行業更有前途;哪個產品距離用戶最近,哪個產品就是最可怕的產品。得用戶者得天下,誰擁有用戶誰就擁有話語權。

  以前傳統媒體很強大,正是因為媒體離用戶更近,用戶了解世界要通過媒體,企業向消費者發聲也要通過媒體。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其影響已經遠遠超過傳媒業對社會各個方面及各個產業的影響,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機會,用戶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取各種信息,而只要掌握了渠道,每個企業、每款產品本身都可以成為媒體。

  傳統媒體賴以生存的優勢消失了,因此,傳媒業需要重新定位,首先是“去中心化”——傳播者不是核心,用戶才是核心;然后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貼近用戶。

  對此,我有兩點建議,一是用戶生成內容。社交媒體包括自媒體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有賴于此,用戶不僅消費內容,用戶本身也產生內容。整合人們的興趣愛好,發動更多人參與進來,讓用戶生成內容進而消費他感興趣的內容,這正是互聯網公司的邏輯。

  二是用大數據分析問題、尋找商業價值。數據新聞正蔚然興起,通過挖掘和展示數據背后的關聯與模式,運用豐富的具有互動性的可視化手段,幫助公眾了解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以及這些事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用大數據洞察社會、感知社會,從數據中發現新聞,用數據來解讀新聞,也是全球新聞業應對新時代作出的一種革新。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衛報》等業界先驅在這一領域提供了豐富的案例,由谷歌和全球編輯網合作推出的數據新聞獎已經舉行了兩屆,通過數據驅動調查報道、數據可視化新聞報道和數據驅動的新聞應用等獎項展現出數據新聞的最新圖景。

  中國的數據新聞也在興起和發展。比如,今年春節期間央視《晚間新聞》推出的《據說春運》特別節目,采用百度地圖LBS定位的可視化大數據,播報了國人春節遷徙路線,引發巨大關注;隨后央視又推出了特別節目《據說春節》,每天用數據解讀“回娘家”“恐聚族”等春節期間的熱門話題,成為許多觀眾每天追看的單元。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用戶每天產生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如能加以利用,都將成為有價值的資源。利用大數據挖掘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不僅可以使傳統媒體更接地氣,在商業模式上,也可以使媒體從賣報紙、賣廣告到賣數據、賣報告等增值服務中獲利,抓住互聯網思維帶來的新機會,媒體將會有更多的變現方式。當然這也對媒體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體應當向搜索引擎、社交網站的新聞產品學習如何采集和分析數據,或者通過合作、外包、收購等方式獲取采集和分析數據的能力,借助數據的力量把握社會脈搏。

  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交集往往是創新的風口,傳統媒體需要多一份勇氣、多一點眼光。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責任編輯:林煜炫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试看 |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 | 日韩AV有码在线播放二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 | 综合激情久久综合激情 | 精品久久精品老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