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是一個主意,是虛的,要令其起作用,關鍵是‘虛實結合’,將創意設計與實業結合。”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使得文化創意產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如何實現文化創意創新、如何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為中國經濟的主要推動力量,還需企業探索、學者研究。近日,借卓達生態產業新城發展論壇平臺,《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品牌之父、品牌中國產業聯盟主席艾豐,雖年逾古稀,但聲如洪鐘,引經據典,妙趣橫生,特別是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觀點極具前瞻性。對于自主品牌,艾豐坦言,自己是一個“護犢子”的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虛實結合”、“挾中國品牌以自重”。
謹防文化地產
文化創意產業不是個新事物。政策面,相關產業政策的提出已有數年。各地政府也付諸行動,全國范圍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遍地開花,但文化創意產業卻未能如預期發展。
“地方政府試圖通過文化創意園區的建設為自己添一筆政績,與房地產商一拍即合,于是文化創意園區就成了‘文化地產’,雖然有個文化產業的地盤,但無文化創意的精氣神。”談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困局,艾豐認為,“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繼而推進文化創意產業,是個社會系統工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在實施中的阻力是人們觀念上沒有認識到文化創意的重要性,也沒有對文化創意的消費產生太大的需求”。
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平均高達10%,美國更是達到25%,而中國的比例剛接近4%。文化產業什么時候能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艾豐認為,“政府,官員,創業者,百姓,整個社會系統,都要認識到文化創意的意義。只有全社會觀念的轉變才能調動創意的需求,這樣的社會才能出創意的人才,創意的大師也才能夠出現。”
呼吁虛實結合
什么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精氣神呢?
在艾豐看來,文化創意產業不僅是文化創意,還包括技術創意、管理創意等,“創意是一個主意,是虛的,要令其起作用,關鍵是‘虛實結合’,將創意設計與實業結合”,但現狀是,經商者不懂創意的潛力,文化人不研究實業的需求,虛實脫節。
在與實體企業家接觸中,艾豐意識到,即使是一些成功的企業家也沒有認識到品牌的價值與意義,也沒有認識到品牌的市場,“文化創意產業不發達,不是咱們沒有創意人才,而是文化創意產業缺少買方。比如說企業家,很少在創意上動腦筋,不尋找創意。有人給他創意,他覺得沒意思,需方不夠強烈,就妨礙了創意事業的發展,中國要打開創意的市場”。
2008年以來,一批企業倒閉,其中固然有市場萎縮的原因,但是,歸根到底還是企業的產品缺少不可替代性。艾豐說,經濟發展過程像是個大浪淘沙的過程,為什么有些企業就失敗了呢?歸根到底是企業的特殊性不夠,沒有錯開競爭。對于企業來說,做大是次要的,首要的是做“特”,有了“特”即使不能壯大,但也很難死亡。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和企業的通病是同質化競爭泛濫,忽略了“特”的形成。
艾豐強調,所謂“特”,就是品牌,是一種不可替代性。有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將自己的品牌樹立扶穩,一個企業一個產業一個城市才有自己鮮明的身份,也才有在競爭者享有一席之地。
挾品牌以自重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制造聞名于世,卻沒有像樣的中國設計、中國品牌,文化產業無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軟肋。盡管文化產業再遇政策春風,但文化產業要想真正形成產業,任重道遠。
長期以來,艾豐致力于品牌策略的研究與品牌的傳播,幫助了大批企業推廣品牌。艾豐說,成立中國產業聯盟的原因是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薄弱點在于粗制濫造,不追求附加值,這種發展模式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對于中國的自主品牌,艾豐是一個“護犢子”的人。“中國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借助這巨大的文化遺產進行創意設計,形成我們的自主品牌,這才能使文化產業正在發展壯大起來。”艾豐說,“品牌無國界”說是個陷阱,中國一定要有品牌意識,企業要塑造自己的品牌,消費者要支持自己的品牌。
從2001年開始,艾豐逐漸將工作重心轉移至企業品牌的發展工作中,2005年底,品牌中國產業聯盟成立,艾豐被推選為聯盟主席,在采訪中,他表示,“愿意在中國品牌的發展的路上斬棘鋪路,愿更多的人與我同行,培養和塑造我們中國的自主品牌,繁榮我們的文化產業,轉變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富強我們的國家。”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