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暢想
創意產業是新興業態,正處于發展的上升期,如何才能將繪就的藍圖變成現實?企業家、學者和市民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打造獨屬泉州的創意產業
閩南文化歷史資源是泉州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呂慶華說:“閩南文化歷史資源不僅要搶修保護,其觀賞、美學和文化歷史價值更應進一步挖掘。在保留其原有風貌的同時,通過旅游、藝術、音像、影視、出版等開發,實現文化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完美結合。”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大四學生林子怡認為,創意產業不應一味求“新”,和傳統文化的結合也是獨特的創意。泉州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應該找準與閩南傳統文化的結合點,根據地域特色和獨特優勢,打造與眾不同的創意產業,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創意產業之路。
鼓勵創意產業個性化發展
“創意產業園區的定位不能‘大雜燴’。”泉州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總經理郭勁松認為,園區應明確要集聚的是文化、科技還是建筑等某一領域的創意企業,做出戰略性和競爭性分析,明晰定位后再延伸產業鏈,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完善。對于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他希望其能成為關注人文、集中展示文藝創意和文創科技,引領人們進入全新生活的南中國名片,成為引領南中國文創產業的踐行者。
呂慶華建議,應堅持“資源共享、錯位發展”,依托泉州的產業基礎與資源稟賦優勢,鼓勵各縣(市、區)盤活廢舊工業廠房、倉儲用房,利用傳統商業街和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等存量資源,引導各園區形成個性化定位、錯位化發展、鏈條式延伸的格局,建成一批具有泉州特色的創意產業基地。同時,探索成立“海峽西岸經濟區創意產業戰略聯盟”,引導創意產業的對接和產業鏈對接的延伸配套,建立創意產業重大項目推進聯動機制。
評選年度文化創意風云人物
“創意人才是創意園區的靈魂,應該具備培養創意人才的土壤。”郭勁松表示,只有留住人才,才能集聚創意產業。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之所以能留住創意人才,得益于園區的環境能激發其靈感。他建議,創意產業園區作為服務創意企業發展的載體,應經常與創意人才開展互動,進行鼓勵性對話、“頭腦風暴”、完善服務,并為之提供豐富的生活空間。
“不妨實施創意人才吸引戰略。”呂慶華建議,健全創意產業專家評委庫,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體系,支持企業聘用相應職稱技術人員,著力引進一批國內外文化創意類優秀人才和創業團隊。同時,制訂評判創意人才的標準,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招引創意人才活動,開展“泉州年度文化創意風云人物評選”,推出一批創新創業的典型。
他山之石
上海:設計合理的產業組織政策
上海是我國創意產業的首發地,其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全國排名第二。考慮到支撐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的是園區產業的準確定位,上海市在創意產業園區發展上設計了合理的產業組織政策。在外部注重引導各區在建設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時與區內傳統產業集群相結合,與所在地塊的歷史文化、傳統及周邊環境等資源相結合。在園區內部,則強調以產業鏈的搭建規劃集聚區內的企業結構,形成規模經濟。如,上海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基地以網游為重點發展行業,最初缺少原創研發環節時,園區特意引入了全球最大的網絡游戲研發企業——美國藝電ELECTRONIC ARTS INC,實現了相關產品的相互輻射、帶動,形成強大競爭力。
英國:“三三制”發揮個體主動性
英國創意產業年平均產值接近600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左右,超過任何一種傳統制造業創造的產值。創意產業也是英國容納就業的第一大產業。英國文化機構采用“三三制”的資本結構方式:1/3的投入來自政府;1/3來自社會資金,比如彩票和其他社會捐助;另外1/3來自組織自身的商業活動,如門票、場地租用費等。“三三制”充分調動個體的積極性,既提供發展空間與條件,又留有壓力和風險,從而將政策和資本的效率發揮到極致。 (來源: 泉州網-泉州晚報)
來源:泉州網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