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文化部舉辦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聯絡員培訓班上,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成為了熱議話題。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然而,標準化如何兼顧地區差異?如何解決投入問題?怎樣調動各方力量進行標準化建設?一系列的問題也對標準化建設提出了挑戰。
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
山東省青島市圖書館的“小小莫扎特音樂館” 集音樂圖書閱覽、視聽、講座、演奏、展覽、培訓、交流于一體,自2011年創辦以來頗受歡迎,已經成為青島市的公益文化名片。而在盛名之下,音樂館也曾受到質疑:為什么公益性圖書館辦的音樂培訓還要收費?
對此,圖書館亮出“證據”:“三館”免費開放意見中明確指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以外的公益性服務,要與市場價格有所區分,降低收費標準,按照成本價格為群眾提供服務。”如此一來,培訓收費是合理的,但是降低收費標準到底是降多少?由于培訓的成本價很難量化,收費項目該收多少,也成為圖書館頭疼的問題。“外面50元一節課,我們收20元?但是這個20元的標準是什么呢?”青島市文廣新局副局長李文革說。
這個苦惱并不只有青島市圖書館有。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委員會主任李承剛說,經常有一些文化行業協會找到他們,想借用文化場館舉辦演出等活動,對觀眾收取低票價。“本來對場館、對老百姓都是好事兒,但是多少是低呢?我們還得向物價部門解釋定價的標準。后來干脆拒絕這些協會,寧可空著場館,也不干收費這事兒。”
如果公共文化標準化建設起來了,提高型的文化項目收費是不是有章可循了?類似的問題是不是可以迎刃而解了?這是在聯絡員培訓班上,大家討論得最多的話題之一。“而且,標準化讓文化服務形成制度。多了標準,就少了些隨意性,文化服務也不會因為人的改變而任意改變。”李文革說。
其實標準化的意義并不限于此。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現代化的圖書館、大劇院堪稱豪華,一個社區文化中心就有幾千平方米,文化場館更是全年無休,服務內容豐富多彩。而在一些欠發達地區,不僅缺乏硬件設施,一些場館的開放時間都不能保證,更談不上創新和多樣性了。在公共文化服務不均等的情況下,標準化就顯得更為重要。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說,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的目標,是構建包括法規政策、業務規范、技術標準、工作準則等在內的標準規范體系,它包括3個方面:體現各級政府責任、義務“底線標準”的保障標準;有關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業務管理、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業務和技術標準;針對各級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項目、活動的評價標準。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