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法媒:貴州少數民族旅游發展削弱傳統真實感
法新社4月21日報道,原題:中國少數民族旅游引發贊成與反對
跟著舞龍隊走,為斗牛而歡呼,與村民一同唱民謠……從東北飛到貴州來體驗多彩文化的何姓男子勾勒出少數民族節日的見聞,“他們的文化有點落后,但正是由于落后才會如此純樸。”何這樣的游客正推動著中國國內旅游產業的繁榮發展。他們為較貧窮的少數民族地區帶來金錢,支撐了日益衰落的傳統,但同時也刺激了重商主義和模式化的媚俗風。大量游客的涌入,已減弱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真實感。何說:“真不知這些傳統幾年后是否還會存在。”
去年中國國內旅游增加10%,帶來2.6萬億元收入。當局認為少數民族游既能帶來收入又能提升中國歡樂多樣性的形象。貴州,中國最窮省份之一,1/3居民屬于少數民族,正努力發掘民族豐富性,2012年旅游收入增加30%,達1860億元,占全省經濟的1/4多。
當地旅行社推出一系列少數民族觀光游:戴著銀首飾的婦女、木屋、印花布和歌舞秀。賣苗族服飾的王阿花(音)已享受到民族服裝需求量上升帶來的好處,價格如今最高達到1萬元,她認為“游客們到來是好事。”舟溪村幾年前建造了一個廣場用于表演民族節目。一名21歲的苗族舞演員說:“讓其他人了解我們的文化是大好事,我們的經濟已經發展了,我們得到大量宣傳。”
但46歲的居民王澤軍(音)擔心舟溪會遭遇和鄰村西江村同樣的商業化命運。5年前那里幾乎還不通車,如今生活成本飆升,表演者是從外地雇來的專業演員。王抱怨說當地人如今只能干保潔員這類工作,“很多人已離開出外打工了。”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中國少數民族的萊扎·哈斯馬特認為,“要想真正收獲經濟好處,少數民族需被視為開化的、現代的。”美國埃默里大學研究貴州旅游業的詹尼·契奧說,游客會帶來益處,如更好的公路和掙錢機會,但也把昔日平靜的村莊變成擁擠的主題公園——就像云南的麗江和香格里拉,并迫使當地人遵從固定模式,“若一個地方成了旅游目的地,為了保持游客想看到的幻象泡沫,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就像被凝固在時間中。”(作者卡洛爾·黃,陳一譯)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