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復旦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季羨林研究所副所長。 錢文忠1984 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師從季羨林先生。近年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玄奘西游記》、《錢文忠解讀〈三字經〉》、《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等節目。圖:曹景榮、王燕
“國學”這個概念是否過于封閉和狹隘?傳統文化要怎樣才能落地為現代文明……
在廣州日報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圖書勢力榜”活動上,憑《錢文忠解讀〈百家姓〉(第一部)》獲得非文學類作品獎的錢文忠教授,對于以上問題,對本報記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以開放包容的視野去看待傳統文化
錢文忠對本報記者說,他認為當今關于“國學”概念過于狹隘和封閉,例如將國學等同于儒學;在文化格局和歷史版圖方面,有些人只有漢民族觀念,缺乏兄弟民族觀念。錢文忠說,他是很反對“少數民族”這個提法的。例如宋朝就不是中華文化的唯一代表,它的周邊還有遼、金、西夏和大理等,而宋朝的版圖是相當小的,南宋更小。宋朝文化很輝煌,但是遼國的雕塑,金朝的文學藝術等,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
再往前推,中華文化的源頭不只是黃河流域這一支,我們有著名的殷墟、甲骨文,但西部的三星堆也很久遠。歷史教科書上所說的“多民族共同融合”,是符合歷史實際情況的。
因此,我們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對于國學,不能持一種割裂的封閉的心態,而是要有包容的、多元的、發展的心態,要將時代的包容性、開放性投射到國學領域。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并非一成不變,我們甚至并沒有一個始終如一的“道統”。拿血統來說,例如翻閱《百家姓》看看,里面的姓氏,沒有一個是血統純粹的,沒有一個姓氏是沒有遷徙過的。例如錢家,里面就含有兄弟民族的成分。姓氏是流變的,可見中華文化也是流變的。
所以,錢文忠認為,要以一種開放、包容的視野去看待傳統文化。其實,在我們古代,對于文化的態度是很開放的。例如在殷墟的考古發現早就扎扎實實地證明了殷商文化是何等開放;晚到清朝后期,比如曾紀澤,他的傳統修養自然非常深厚,可是錢文忠教授就見過曾紀澤的一幅扇面,上面居然有用鋼筆寫的英文十四行詩。
不知曾祖父是誰,這是文化斷層的危險現象
傳統文化一直在變,那么就要適應現代社會。如今最大的,也是最困難的任務就是,要將傳統優秀文化落地為可實行的現代化的文明。讓傳統文化為現代文明服務,就要找到這兩者的有效連接點,這就是傳統文化中的“溫良恭儉讓”和“仁義禮智信”等等,就是現代的法制、教育和公正。
假如傳統文化是“上氣”,現代文明是“下氣”,我們不能“上氣不接下氣”。當今社會講究競爭,講究個人自由,傳統文化都要能夠與這些接軌。要將時代的包容性、開放性投射到國學領域。
錢文忠教授說,要將傳統文化落地為現代文明,有些辦法可借鑒。最近中央電視臺播出尋找家訓的節目,喚起了社會上對家風、家規的重新重視,這是在重新構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民族不少優秀的文化,來自于家訓、家規和家風。古代文化精英的家族意識很濃厚,它可以反哺鄉里的經濟文化建設。例如在明清的江南,舉人多,進士多,舉人很多并不出鄉,進士則去外地當官員,晚年大多告老還鄉,朝廷也鼓勵告老還鄉。這些精英在家鄉培養家族子弟,在文化上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錢文忠認為,今天,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曾祖父是誰,這是文化斷層的一個危險現象。當然,我們并不主張恢復傳統時代的家族,但我們現代也可以適當將現在的小家庭“擴容”,構建現代的家族觀念,例如,如今很多子弟離開家鄉前往北上廣發展,他們是否也可以用他們在一線城市的優勢,反哺家鄉家族的發展呢?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