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近照
王琦版畫作品《古墻老藤》
王琦版畫作品《閑談》
▲王煒版畫作品《荷塘風姿》。本欄圖片均由重慶美術館提供
4月28日,中國版畫領軍人物之一王琦、王煒父子向重慶美術館無償捐贈了《閑談》、《荷塘風姿》等10件作品。這也是重慶美術館自開館以來首次接受著名藝術家的捐贈。王琦是抗戰時期大后方木刻運動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其子王煒是中國當代版畫的重要代表人物。
抗戰時期
王琦在渝領導成立中國木刻研究會
對于王琦,重慶人可能不是很熟悉。
美術評論家、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凌承緯對記者說:“王琦是抗戰時期大后方木刻運動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而抗戰時期大后方木刻運動在中國美術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王琦1918年1月4日出生于四川宜賓。1937年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38年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學習。
凌承緯向記者介紹,1938年10月,王琦來到重慶,在重慶北碚育才學校教書。當時,丁正獻、盧鴻基、黃鑄夫、酆中鐵等青年版畫家匯集重慶,大后方木刻運動開始興起。
1942年1月3日,在王琦、丁正獻、劉鐵華、黃克靖等人的領導下,中國木刻研究會在渝成立。大后方木刻運動走向高潮,出現了黃新波的《賣血后》、刃鋒的《嘉陵纖夫》、李樺的《怒潮》、王琦的《民主血》、朱宣咸的《木刻工作者的戰斗》等代表作。
凌承緯對記者說,抗戰時期,在《新華日報》、《新蜀報》、《抗戰畫刊》、《抗建通俗畫刊》、《戰斗美術》等報刊上,都看到過王琦的作品,“作品內容大多是反映大后方人民的生活和對日寇的控訴,比較寫實。”
新中國成立后,王琦歷任中國版畫家協會主席、《美術》和《版畫》雜志主編、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等職。
捐贈畫作
表現抗戰時大后方人民的生活
由于年事已高,王琦沒有出現在昨天的捐贈儀式上,捐贈事宜全權委托兒子王煒代表。
王琦之子王煒1942年生于重慶,長期從事版畫、水墨畫、油畫創作,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版畫院院長。
王煒介紹,此前,父親得知重慶美術館舉辦的“回響——重慶美術60年”展覽上展出的版畫作品都是借來的,心里很難受,“我們覺得應該為家鄉的美術館做點貢獻,當時父親就決定要捐一些作品給重慶。”
王煒表示,父親和他都認為,藝術品最佳的歸宿就是美術館和博物館。
王琦此次捐贈了5件作品,其中有兩件是1945年創作于重慶的《閑談》和《石工》,這兩件作品真實地反映了大后方人民的生活。而他在1988年創作的《古墻老藤》,畫面中老樹軀干蒼勁,枝條茂密,穿插流動多姿,刀法得心應手,充分顯示了這位木刻藝術大師創作態度的嚴謹和木刻技藝的超群。而此時老人已經眼力不濟,不久后就“封刀”了。
值得一提的是,王煒捐贈的5件作品中,創作于1984年的《永陵——十三陵之一》被大英博物館收藏,創作于1998年的《荷塘風姿》被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收藏。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