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文化產業發展進入高速趨緩的平穩運行期,成長為媒體報道中的升級版文化產業,這個時期的文化產業發展更要有國家戰略意識。
今年兩會剛剛結束,國務院就密集出臺了兩個文件。3月14日,國務院發布《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3月17日,國務院發布《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
這兩個文件是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升經濟發展形態的背景下出臺的,這表明文化產業愈加融入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循環中,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升產品附加值以及改變對外貿易結構的重要支撐。
從發布時點、發布規格,都可見文化產業發展的不同尋常,進一步表明中央政府要以政策之力保障文化產業成長為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
之所以提出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意識問題,主要基于國內環境和國際經驗的雙重視角。從國內環境來看,首先在認知層面上,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在此語境下文化產業發展需要增強戰略意識。
有這樣幾個表征可以支撐這種共識:文化產業從2000年起步時的“幼稚產業”正在邁向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并以每年兩位數的增幅快速發展,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如201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3.48%,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卻是5.5%,始終高于其占GDP的比重;金融危機時期的逆市上揚使人們對文化產業的反經濟周期特性有了深刻認知,在思想觀念上開始把文化產業作為一個產業來接受。
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全社會輿論的關注點和新聞媒體的熱點話題,成為全民關注的對象;民間資本開始大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無論在固定資產投資還是股權投資上都很活躍,民營文化企業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力軍。如2013年的文化產業30強中,民營企業占了7家,尤其在增量領域的新興業態發展中表現搶眼;金融業對文化產業支持的力度不斷加大,在資本市場上,上市公司中文化產業板塊亮點不斷,整體表現上乘,各類文化產業發展基金的規模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在信用市場上,各類銀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直接融資的比重開始提高,金融業和文化產業開始出現強強聯合的趨勢。
其次,在政策層面上,文化產業日益進入國家發展戰略視野,這要求文化產業發展要有國家戰略意識。2009年國務院出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發展進入國家戰略視野,中央政府和各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別是2011年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文化強國戰略”,其實施效果逐漸顯現。隨著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文化發展不僅進入“五位一體”的現代化事業的總體布局,越來越走入社會生活的前臺,文化發展還進入國家發展政策的中心。
后金融危機時代,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全球政治、經濟、文化戰略格局重組,各種力量博弈的軸線。洞察其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其背后都有著明確的戰略意識。美、英、日、韓等文化產業發達國家,已借助先發優勢占據了文化產業全球分工體系和貿易結構的優勢地位,正引領國際經濟貿易、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文化思潮的流動,并借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發展中國家國際地位與作用的提升。
美國是當今世界頭號文化產業強國。早在二戰時期就一直把文化視作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一系列立法尤其是版權保護法律的頒布,來保障文化產業的自由發展,建構了美國在全球的文化霸主地位,使得美國的大眾文化全球化,如今美國文化產品占據國際文化市場43%的份額。
歐盟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實施積極的文化產業政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其文化產業發展迅猛,如今其文化產品占據國際市場34%的份額。就英國而言,其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創意英國”的戰略。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由中央政府出臺文件支持創意產業發展的國家,其首都倫敦成為全球的“創意之都”,倫敦的創意產業成為和金融業并駕齊驅的支柱產業。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文化產業強國,其動漫產品占全球60%以上的份額,在歐洲甚至高達80%。日本文化產品占國際市場10%的份額。
韓國為了擺脫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政府提出通過發展文化來振興國民經濟,在1998年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并出臺《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等法律和政策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國際經驗表明:各發達國家基本上都是在確立了文化產業的國家戰略地位后,才迎來了文化產業的空前繁榮。這對當前提出“文化強國戰略”,文化產業處于新的發展周期的中國極富借鑒意義。中國是世界文化資源大國,其文化產品占國際市場卻不足3%的份額。只有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增強戰略意識,中國才能提高文化的對內凝聚力和對外傳播力,改善和重構清晰的現代中國形象。
范玉剛:中央黨校文史部副教授、文學博士
來源:瞭望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