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13日訊 (記者 王蔚)日前,在國際工業設計領域素有“設計奧斯卡”美譽的“iF設計大獎”揭曉,來自北京東道設計公司的6件作品分別榮獲傳達設計大獎和包裝設計大獎,這是繼2013年東道一舉摘得紅點設計傳達大獎之后再次榮獲國際大獎。5月9日北京東道設計公司董事長解建軍做客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與我們分享了關于中國設計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的見解,他認為中國設計要想達到世界水平,就要用有尊嚴的方式獲得國際的認可。>>> 點擊進入專題
能獲得IF大獎是因為用西方的方式表達中國的文化
德國的IF大獎是是十分著名的,解建軍介紹,之所以能獲獎,是因為東道的設計是基于中國傳統的文化,再用現代的理論和表現方式制作,這樣的思路做出的東西,既能夠被國外的同行認可,同時也能夠被國際的標準認可。解建軍認為IF大獎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平臺看到有中國聲音的、中國文化的設計,但是他們不希望把中國文化用一種老舊的方式去體現。解建軍表示用現代的語言和方式去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思想和文化是東道獲獎的主要原因。
這次獲得IF大獎,東道一共報批了8件作品,獲獎6件,比例非常之高,但解建軍依然認為這并沒有說明中國設計水平達到了世界前列,只能說在這個領域只有一部分公司和人達到了較高水平,但整體水平比較落后。
中國設計的落后是因為長期受到忽略
關于中國設計水平整體的落后,解建軍解釋道,設計無論是品牌還是傳達,都是為市場服務的。在市場飽和、充分競爭的前提下,各個企業或者各個機構為了彰顯自己的力量或者特點,要對外做好自己的傳播或者是形象的設計、視覺的設計、產品包裝的設計。而中國之前都是計劃經濟體制,在計劃經濟體制中不需要競爭,也就不需要設計。
解建軍認為,長期以來中國完全忽略了設計、忽略了美學、忽略了用戶的體驗,只有制造。當制造能帶來的利潤非常微薄后,才發現需要設計,但是由于長時間沒有重視設計,導致設計能力不足。解建軍表示,設計能力的整體提高沒有30年是做不到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設計的邊界就是文化的邊界
關于目前有些評論家認為的中國設計個性有余但內涵不足,有小聰明卻無大智慧,解建軍表示特別認同,他認為,設計師是要靠自己本民族文化進行設計的,因為設計跟其他的領域不一樣。比如科學是沒有邊界的,但是設計是有邊界的,文化是有邊界的。解建軍認為設計的土壤是文化、市場、民族、國家。比如說中國的設計師可能跟日本的設計師已經很接近了,都利用東方的精神和文化進行設計,但是就是這樣,這兩個民族也是不一樣的,倡導的也是不一樣的。中國倡導的可能是各個民族的文化,如漢文化,中國的東方文化,可能日本人就倡導他的大和文化或者其他的一些文化。他們都是東方的一個分支,都如此不同,更何況中西方的區別了。
解建軍認為基于以上理由,一個設計師應該懂現代設計的理論、現代設計的歷史、設計的發展歷程,現代設計跟現代藝術的關系是什么,當他理解了這一切之后,他才可能把中國的傳統思想發揮得好。而一個大家,他應該融會貫通,把所有的東西都融合在一起,并且拔到一個新高度。
設計從業人員要學會保護自己
在談到保護原創設計和維護知識產權的問題時,解建軍表示,作為從業人員,應該有自己的眼界,首先應該做到的是盡量做到與眾不同,先別侵別人的權,然后再學會在被人侵權時學會保護自己。在保護自己的方面,解建軍介紹可以采用預審的方式,東道提交方案之前都要預審,就是通過商標局,還有知識產權局的一些預審的程序。給客戶提供的時候要保證作品的完整性,完整性不只是設計的完整,還有作品的知識產權的完整性,解建軍表示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仿制造成了設計市場的劣幣驅逐良幣
在談到中國原創設計稀缺的問題時, 解建軍表示這里面有很多歷史原因,并將中國設計這三十年的歷史總結為:前10年是聽的10年,然后中間的10年是看的10年,然后最后的10年是創造的10年。并認為前20年,尤其是第二個10年,中國有很多企業都是在買國外的產品直接解剖和仿制,他們的研究中心其實就是個仿制中心。國家體系也保護著這種行為,就造成了一個習慣,就是說他們可以這樣干,這也造成了今天的苦果。解建軍認為中國現在的制造業為什么不能夠有自主的或者創造性比較弱的原因,就是因為在前兩個10年沒有做到應該做的事情。
解建軍也提到,仿制使得設計市場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態:很多無良的設計公司抄襲別人的設計,并以較低的價格擠壓原創設計公司。解建軍將目前的設計公司總結為三類:原創公司,炒作性公司和打價格戰的公司,其中打價格戰的公司手段最低劣,原創公司辛辛苦苦去研究,打價格戰的公司的報價通常還沒有原創公司的報價的一半,而他們的設計質量連原創公司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客戶是非專業人士,一時分不清好壞設計的區別,有的用了兩三年之后才知道自己上當了。解建軍還將設計的好壞比作百米賽跑,第一和第二可能就差0.1秒,但帶來的效果卻是天壤之別。
“民族的就是國際的”這個觀點很荒謬
有專家說目前中國設計未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同,在這種情況下不該限制自己的創作空間,更談不上中國設計要有自己的印記。解建軍表示比較贊同這個觀點,并補充到,在中國設計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的時候,不要過多的說中國設計怎么樣了。
解建軍認為“民族的就是國際的”這個觀點很荒謬,解建軍認為很多民族的文化都成不了國際的,只有一個民族本身是國際化的民族時,它的文化才能成國際的。解建軍表示所謂“世界的”是有一個標準的,那就是第一要贏得世界范圍的認可,第二不要為了贏得認可去贏得認可,因為如果這樣可能就會失去尊嚴和自信。
關于前一陣有漢學家提出漢語不能有太多外來詞匯,解建軍表示從文化的角度看這沒有必要,他認為文化要有一定的包容性,中國其實不單吸收外來詞匯,而且也在輸出,現在是文化大融合的時代,中國文化不應該封閉,封閉之后必然會落后。解建軍表示自己是個民族主義者,正是這樣,就更希望中國文化盡早的融入國際社會。
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衡量設計的好壞
對于用什么標準衡量設計作品的問題,解建軍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認為這個問題有三個層面:首先要有一個美學世界,這個美學世界里有評論家、從業者、觀眾,這三者都要懂才是這個世界中的人。其次,美是相對而言的、是動態的,對象不一樣感受就不一樣,同一個對象,時間不一樣感受也可能不一樣。最后,就是市場的角度,設計的東西是給誰用的,這部分市場對你的設計是什么反應。綜合這三者就能判斷一個設計的好壞。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