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中國成語大會》第一季在央視一套播出總決賽,就此落下帷幕;7月13日,《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二季接檔,將在晚間黃金時段首播。作為這兩檔節目的總導演,關正文告訴記者,《中國成語大會》達到了創始初期讓大眾仰視成語的目的,接下來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二季比去年的第一季規模更大,孩子們的表現更令人震驚。這兩個節目其實殊途同歸,都指向對經典、對母語的價值傳承,但原創文化節目離成熟、成功還有相當的距離,還需要做好堅守的準備。
“坐在金山上”做節目
自從今年4月《中國成語大會》開播,其收視率就一直被拿來與《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做比較。關正文直言,《中國成語大會》收視看起來沒有《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高,是因為成語與漢字相比,跟觀眾之間的“利益相關性”要弱一些,“觀眾看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會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書寫能力在這樣一個時代已經有所衰減,受到強烈刺激,激發自己學習語詞的愿望;而成語是語言應用的高級形態,是裝飾性的、錦上添花的,觀眾即使不會也不會有切膚之痛。”所以,他覺得成語跟觀眾的“利益相關性”有一個重新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比漢字重回大眾要艱苦、緩慢。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成語大會》第一季播出以來,成語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被作為一個單獨提煉出來的文化現象,制造了全社會的關注。關正文說,節目已經“達到了第一季所能收到的最好的效果,收視率也已經排到所有電視節目的前三名”。一般選秀節目需要重金邀請明星加入,“他們用錢去買金子,讓金子發光,我們是坐在金山上,不需要買金子,只需要擦拭這些金子,或者讓大家看到這座金山。”所以,關正文覺得,“即使遇到了一時的困難,也不用患得患失,我們就讓子彈飛一會兒,享受子彈飛行的過程,靜待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成語。”
捂熱那些冰封在古籍中的字詞
關正文也聽到過反面的聲音。比如有人認為成語用典是酸文假醋,使用成語是為了滿足虛榮心,“掉書袋”。他說,不少人覺得考題太難,可錄制到最后,“我們發現,祖先使用的母語多么美、多么輝煌、多么豐沛、多么細膩,表示謙恭的有那么多詞,表示玉器相碰的聲音有那么多詞,表示嚴肅有那么多詞。”所以,《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二季的宣傳語是“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也會發動一次“全民捂熱經典語詞”的活動,每期節目挑出一個熱詞,讓大家都來書寫、在鍵盤上敲擊,了解它們的本意、引申義,使那些封存在古籍中、呈冬眠狀態的文字,能溫度回升,重新獲得生命。
關正文認為,“如果我們讀冰心給小讀者的信,這些以孩子為對象的散文,我們竟然會覺得讀到了古意;如果我們讀港臺的張大春、蔣勛、駱以軍等當代作家的作品,也仿佛充滿古意,我們就躍上了新境界。實際上這不是古意,而是母語在當代應有的、更優美、高雅、細致、豐厚的狀態”。他說,從新文化運動至今,我們的語言文字都是越來越強調通俗易懂,不去推崇更豐沛的詞匯量,沒有充分鼓勵跟傳統母語的對接,“成語對接的是核心價值觀。今天我們已經是一個強盛的民族、繁榮的國家,與國際交往無障礙,與世界發展同步,只有崇尚經典,才能樹立我們民族的文化形象。”
文化類節目離成熟還有多遠
關正文透露,今年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參賽規模超大,在全國教育系統的支持下,面向1999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初二學生,初級賽事共有3萬所中學、1200萬人參加,正式初賽共4700多場,最后選出180個孩子進京。除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派隊參加,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也單獨組隊,還組成了由英國、美國、韓國等5國孩子組成的國際聯隊,整體競賽水平比去年又有明顯提高,“學霸們的表現比去年更夸張,更會令人驚呆了。”
但關正文認為,即使《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這些節目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力,也不能說我國的文化類電視節目離成熟、離真正的成功已經很近了。“去年的一批文化節目都是有相當的話題屬性的,提示了一個全民族都應該重視的社會問題,于是變成了引人注目的現象級節目。但去年熱過了以后,今年再出來就不是話題了,所以上半年很多新文化節目遇冷。”文化節目面臨如何提升自我,靠自身價值延續生命的考驗。他說:“文化節目要做堅守的準備,既然意識到自己的擔當、責任,就不應該哪兒好去哪兒,見好就收。”關正文希望有更多人做文化節目,更多人一起比拼,形成一個群體現象。“中國的原創品牌任重道遠,我們應該能扛多久扛多久,能扛多重扛多重。”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