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蘭
“一個不會拍電影的廚子不是好總裁。”這句打趣的笑話如今正在文化產業領域真實上演。繼此起彼伏的太陽能、礦業乃至環保業的跨界并購風潮之后,影視、游戲、美術等文化產業正成為投資商跨界并購的“新寵”。前不久,湘鄂情收購笛女影視和北京中視精彩兩家影視公司各51%的股權,正式進軍影視行業。此外,熊貓煙花、中南重工、高金食品等企業也紛紛“觸電”影視業,一場場波詭云譎的資本之戰正在文化市場上演。
資本跨行業進軍文化產業,勢必帶來大量熱錢的涌入,令文化產業面臨洗牌的局面,進而產生新的沖擊波。但文化與資本的“聯姻”也讓人喜憂參半:一方面,文化產業需要資金的支持,大量外來資金的注入可以盤活產業;另一方面,跨界資本來襲,是否會“綁架”文化產業,削弱文化產業的文化屬性?
近些年,文化產業被資本“綁架”的個案比比皆是。去年,影視資本跨界融合風生水起,但全年并未涌現出幾部像樣的精品。一些藝術家在金錢面前步步妥協,將藝術無保留地交付給了市場,制造出一批失去文化內在肌理、無水準、無品位的產品。
文化產業不同于一般的生產制造業,它具有產業和文化雙重屬性。外來資本跨行并購文化產業,不僅需打破行業壁壘,取得經營理念和文化上的兼容,還要遵循文化產品自身的發展規律和價值取向??缃缳Y本進駐文化市場好似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能達到“好風憑借力,助我上青云”的效果;借力不當或本末倒置則會出現各領域間混雜,外行風頭壓住內行的情況,最后反而會將真正熱愛文化的行家淘汰出局。
業界曾有“文化不言利”的說法,文化產品作為滋養身心、陶冶性靈的精神產品,它的文化價值始終是第一位的,資本邏輯和經濟邏輯不能取代文化邏輯,除了滿足商業邏輯外,實現文化功能是它的核心目標。始終保有文化品位和追求是文化產業在資本并購過程中應時刻奉行的顛撲不破的“真理”。
筆者以為,資本進入文化領域,要培養耐心、杜絕浮躁,要對文化持敬畏之心,不得摒棄對文化屬性的追求,以“暴發戶”心態對待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文化謀取資本的垂青,也要堅持自身的立場,要向諸葛亮學習“草船借箭”,善于借力而不被其主導,最終使資本和文化互惠互利、達成共贏。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