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潤澤民族的血脈和心靈,是人民皈依的精神家園。文化的優秀和先進程度,影響著人們的自覺和追求,決定民心的凝聚及社會的和諧。當今世界的競爭,最終將取決于文化的力量。故此,必須加強文化建設,繼承優秀文化,創新先進文化,不斷提升廣大民眾的素養和自覺。正是秉持這樣的理念,多年來,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大都圍繞文化這一主題建言獻策。從文化遺產保護到利用,從文化創新到文化創意產業,從“送文化”到“種文化”,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經濟,我撰寫的提案多達幾十項。正因如此,我得了一個稱號:文化“參政”。
近年來,我國文化建設成果豐碩,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也取得了很大進步,令人欣喜。各地鄉鎮綜合文化站普遍建起來,農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務點廣泛覆蓋,還有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工程等等,大大地改善了農民文化生活條件。比如安徽省從去年開始,在部分市縣村一級啟動了農民文化樂園試點建設,取得很好的效益。我在走訪已建成的文化樂園時了解到:這里已成為農民休閑、娛樂、受教、學習、普法等的場所,村民的高興勁兒洋溢在臉上。一位村民驕傲地說:“我是這里的常客,一個星期至少來四五次,唱歌、上網、看報、打拳。感覺玩得很痛快,一有空,我就要到這里來玩。”村干部也介紹,有了文化樂園,足不出村,就能看電影、賞演出,還能讀書看報、健身、接受培訓。這讓人不禁感嘆,文化樂園扮靚了農村新風景,活躍了農民新生活。
同時,我也發現這方面建設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最突出的就是資源分散、管理多頭,導致功能和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發揮。例如:在中西部,相當多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因人員、經費問題不能正常運轉。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坐擁海量資源,但工程點的作用發揮不夠好。這表明,不同主管部門各自在農村基層設立自己的陣地是不現實的。所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須整合各種資源,打好組合拳。
為此建議:首先要利用現有鄉鎮綜合文化站擴容,建設鄉鎮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整合宣傳文化、廣播電視、科技培訓、體育健身等方面資源,實現綜合性的多項功能。其次,盡可能利用閑置的校舍、禮堂、祠堂等設施及開放式的村部等場地空間,適當改擴建及新建,整合國家實施的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農村黨員遠程教育服務點等資源,實現村級綜合文化服務功能。此外,建立各層級聯席會議機制,協調推進農村公共文化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明確牽頭部門,通過聯席會議機制推進具體的調研、規劃和建設工作。同時,明確基層文化中心的各項服務功能,通過組建多個協會,引導農民開展多種文化活動,發揮其綜合性文化服務陣地和平臺作用。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增強基層文化活力。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