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重點領域。鼓勵各地發展工藝品、演藝娛樂、文化旅游、特色節慶、特色展覽等特色文化產業。工藝品業要在保護多樣性和獨特性的基礎上,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促進特色文化元素、傳統工藝技藝與創意設計、現代科技、時代元素相結合。演藝娛樂業要鼓勵內容和形式創新,創作文化內涵豐富、適應市場需求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演藝精品,支持發展集演藝、休閑、旅游、餐飲、購物等于一體的綜合娛樂設施。文化旅游業要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旅游產品,促進由單純觀光型向參與式、體驗式等新型業態轉變。特色節慶業要發掘各地傳統節慶文化內涵,提升新興節慶文化品質,形成一批參與度高、影響力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好的節慶品牌。特色展覽業要依托各地文化資源,突出本地特色,實現市場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引導特色文化產業與建筑、園林、農業、體育、餐飲、服裝、生活日用品等領域融合發展,培育新的產品類型和新興業態。
(二)發展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帶。加強對地緣相近、文脈相承區域的統籌協調,鼓勵發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特色文化產業帶。發揮現有區域合作框架作用,建立和完善特色文化產業區域合作機制,加強整體規劃,圍繞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推動產業要素有效配置,促進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按照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總體部署,依托絲綢之路沿線豐富的文化資源,調動各方力量,推動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持續推進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建設,合理規劃、引導實施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項目,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推進文化與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建成國際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有示范效應的特色文化產業帶。促進南水北調工程景觀與周邊生態、文化、旅游資源有機融合,加快建設南水北調工程文化旅游產業帶。
(三)建設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加強規劃引導、典型示范,鼓勵各地結合當地文化特色不斷推出優秀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建設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產業優勢突出的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對投入力度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的示范區予以重點扶持,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引導各地深入研究評估當地可供產業開發的特色文化資源,提出資源利用和轉化規劃,推動特色文化產業有序集聚,形成一批集聚效應明顯、孵化功能突出的特色文化產業基地、園區和集群。通過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的示范輻射作用,帶動全國范圍內特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不斷增強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區域文化品格,打造地方文化名片。
(四)打造特色文化城鎮和鄉村。將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規劃,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承載文化記憶和鄉愁,建設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特色文化城鎮和鄉村。明確城市文化定位和文化產業發展重點,把特色文化產業項目與城市景觀風貌、功能布局緊密融合,形成地域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突出傳統特點,彰顯文化特色,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鄉村原始風貌、自然生態,鼓勵文化資源豐富的村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建設一批文化特點鮮明和主導產業突出的特色文化產業示范鄉鎮、特色文化街區、特色文化鄉村,促進城鎮居民、農業轉移人口和農民就業增收。
來源:中國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林煜炫